第04版:国内国际

体育课在悄悄“变化”

12月1日,尚义县大青沟镇中心小学学生在体验冰壶。 新华社发(武殿森 摄)

□新华社记者 赵东辉 王菲菲 刘扬涛 魏弘毅

曾经,我们的体育课是这样的——“体育老师生病了,这节课我们上数学!”本应身强体健的体育老师常常在体育课时“被生病”,体育课往往在中小学校“靠边站”、可有可无。

但是,体育课有多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这样强调,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

如今,在很多校园里,体育课变了……

这事要从相关的政策文件说起。

不久前,我国接连发布了3份重磅文件《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

孩子们发现,体育课悄悄“变脸”了——

广西凌云县泗城镇览金小学传来了孩子们参加8分钟趣味往返跑时的欢笑声;400米塑胶跑道、篮球场、橄榄球运动场等设施在河北省唐山市滦南第四中学焕然一新;篮球兴趣班、打羽毛球、打太极拳……

相应地,不少地方中小学校的体育老师越来越忙了。比如这句“抱怨”,来自山西省太原市东岗小学体育老师李翔——

“我没机会‘生病’,真病了也得让别的体育老师顶上。”

面对体育课的热热闹闹,有些老观念的家长坐不住了:这不就是疯玩吗?

事实呢?体育课绝不是“玩”这么简单。

“上步七星掌、揽雀尾、十字手单鞭……”在河北省邢台市任泽区第三中学的操场上,40多名学生正在老师的带领下练习王其和太极拳十三式简化套路,朝气蓬勃的拳姿、整齐划一的动作,成为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源自河北省邢台市任泽区的王其和太极拳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任泽区开展“太极拳进校园”活动。孩子们在提升身体素质的同时,也被传统体育运动的魅力深深折服。

快乐培养,优质“出厂”,体育课新模式正加快推广。《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提出,鼓励学校与体校、社会体育俱乐部合作,共同开展体育教学、训练、竞赛,促进竞赛体系深度融合。体教融合,更多体育专业人才将从学校脱颖而出。

有时候,一堂好课能给一个迷茫的人打开一扇门,甚至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体育课,也不例外。

2014年,曾获得短道速滑世界冠军的张杰回到家乡,利用多年学习的运动康复技能,成立了一支由20多个残障孩子组成的短道速滑队。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只会用脚尖走路的孩子可以在冰面上自如地滑行,原本以康复为目的而滑冰,没想到竞技成绩迅速提高,一些孩子还获得了世界冬季特奥会的金牌。

体育,为他们打开了一扇窗。通过体育课堂,这些残障孩子得以抬起头,自信地拥抱世界、眺望远方。

建设“体育强国”“健康中国”,这是十九届五中全会绘制的宏伟蓝图。更多变化,就在一堂堂体育课的精彩变化里,就发生在一个个热爱体育运动的孩子身上。

(参与记者:王君宝 李继伟 周华 林凡诗 王春燕 王莹 孟含琪 吴书光)

(据新华社北京12月1日电)

2020-12-02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76366.html 1 体育课在悄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