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赵晓慧)11月19日,由京津冀三地工信(经信)部门共同主办的2020京津冀产业链协同发展对接活动在京举行,旨在落实京津冀工信(经信)部门《进一步加强产业协同发展备忘录》,共同规划“十四五”三地协同发展产业链。
此次对接活动以“精准定位 融合发展 构建京津冀产业链新格局”为主题,以研究梳理产业链,完善产业发展定位,谋求三地产业协同为重点,积极搭建三地工信(经信)部门之间、工信(经信)部门与智库专家、园区企业、投资机构之间基于重点产业链合作的对接交流平台。
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区域处负责人在发言中提出,此次对接活动既是三地工信(经信)部门对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战略的贯彻落实,也是共同谋划京津冀“十四五”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良好开局,充分体现了“一盘棋”思想。同时,对“十四五”京津冀产业协同规划工作提出三点建议:一是聚焦国家赋予京津冀的重大使命,结合区域产业优势和特点,做好与“十三五”相关规划的延续衔接,形成整体谋划。二是在加快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找准定位,为产业协同发展谋新机。三是加快培育、合力打造有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强产融合作,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和人才链融合发展。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局长姜广智在发言中提出,北京“十四五”时期将正确处理好存量和增量关系,围绕国家战略性产业布局,围绕新兴产业布局,围绕龙头产品产业配套发力,全面聚焦高精尖产业,深挖数字经济细分产业,实现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医疗健康的“双轮驱动”,加快形成集成电路、氢能、智能网联汽车和新材料、智能装备、节能环保等新优势新动能。
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总经济师周胜昔在发言中提出,天津“十四五”时期将做好“加减法”,以新政策带动新增量,着力构建以智能科技产业为引领,以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3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以装备制造、汽车、石油化工、航空航天4个优势产业为支撑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推动冶金、轻纺2个传统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升级。津冀两地共同为北京集成电路等上游龙头企业做好配套,构建产业生态。利用北京创新资源,打造京津冀协同创新策源地。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王建分在发言中提出,产业协同目标是利用京津产业优势实现河北产业转型升级,从根本上解决区域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一是“十三五”期间河北圆满完成钢铁、玻璃、水泥、焦炭等产业去产能工作任务,钢铁工艺装备水平已步入国际领先行列;疫情期间,河北在保障京津供应链、推动产业链复工复产、有效运转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京津冀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沧州渤海生物医药园等产业合作项目成效显著。二是河北正在围绕产业链现代化,制订“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初步谋划提出“4+4+4+3”产业体系,即钢铁、高端装备制造、石化、食品4个优势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4个新兴产业,应急、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冰雪装备、康复辅助器具4个高潜产业,量子通信、区块链、太赫兹3个未来产业。三是京津冀三地要在产业规划阶段统筹开展分工配套,深化协同创新研发,加强科研成果转化,发挥产业基金引领,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等重点协同产业,打造京津冀三地互嵌耦合的产业生态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