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县构建了县有扶贫园区、乡有扶贫基地、村有致富产业、户有致富项目四级扶贫产业体系,累计投入4.17亿元,实施1762个产业项目,通过“九个一批”把所有贫困户深度嵌入到产业之中
本报讯(记者方尚俊 通讯员冯军兵)近年来,大名县坚持把产业、就业作为脱贫攻坚最主要的抓手和治本之策,构建了县有扶贫园区、乡有扶贫基地、村有致富产业、户有致富项目四级扶贫产业体系,累计投入4.17亿元,实施1762个产业项目,通过“九个一批”把所有贫困户深度嵌入到产业之中,确保贫困户产业覆盖率100%,贫困劳动力就业率100%,累计实现36244户118068人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2016年的17.1%降至目前的0。
龙头企业带动一批。“工资加上年底分红,再加上土地租金,一年少说挣4万块哩。”说起收入,在大名县峪口小优鸡公司上班的朱红强笑了。大名县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重点引进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大型龙头企业,先后引进建设了华都峪口千万只“小优鸡”、唐人神生猪绿色养殖、肽牛养殖等多家大型扶贫龙头企业,通过土地租金、入股股金、打工薪金“三金”收入,带领贫困群众对接大市场。累计带动1.37万户贫困户持续增收。
扶贫微工厂就业一批。“我在这里每天工作8小时,和上班一样,一个月收入2000多元。手快的能挣3000多元。”窑厂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李振峰说,有了这份工作,他对稳定脱贫很有信心。大名县在全国率先成立微工厂联合会,新建改建扶贫车间262家,就像一个个“造血红细胞”,累计带动3152名贫困户和边缘户就业,年均增收1.5万余元,带动40个村集体经济增收2-5万元; 特色种养发展一批。采取财政支持、合作社指导、贫困户种养方式,通过发展特色种植、蔬菜大棚、畜禽养殖等,带动5281户贫困户稳定增收。该县利用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选育的芝麻新品种和旱作雨养、轻简化栽培技术,在沙圪塔镇打造了万亩黑芝麻种植基地,通过政府引导、科研支撑、企业带动、合作社实施等措施,推动芝麻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生产,带动周边4个村的贫困户增收。
家庭手工致富一批。采取“政府+能人+贫困户”的形式,通过重点支持贫困户发展藤椅编织、服装加工、毛绒玩具、传统草编等手工业,带动4600名贫困户的家庭妇女、老人、残疾人等“半劳力”在家中就业,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
农光互补增收一批。采取“龙头企业+光伏+贫困户”方式,通过2个30兆瓦集中式农光互补电站、159个村级光伏电站,持续带动11540户贫困户,户均增收3000元,带动159个村集体经济每年增收5万元以上;1780个分布式光伏户站,每户每年增收1000元以上。
就业培训上岗一批。大力实施技能培训、就业援助、创业助推三大举措,为贫困劳动者送岗位、送技能、送政策,5年来累计培训有劳动能力贫困劳动力1.14万人次,实现就业9315人。安排护林员、保洁员、巡逻员等公益岗位780余个,人均年增收8000余元。
金融信贷支持一批。该县强化金融扶贫举措,进一步发挥政银、政保、政期合作模式的精准扶贫作用,凝合力、补短板,实施“政银企户保”“农保贷”等金融产品,县财政出资1000万元,撬动社会资金投入,由合作基金公司市场化运作,让有劳动能力的防贫对象和企业建立利益联结机制,通过扶持龙头企业来促进防贫对象赋能、就业、增收。5年来累计向贫困户发放扶贫小额信贷1254笔、4171.55万元,发放扶贫龙头企业贷款5亿元,扶贫再贷款3亿元。
消费扶贫促收一批。以农产品产销对接、商超直销、电商销售等模式,加大消费带贫力度,先后培育了“甄大名”公用品牌和“一只鹅”“京府黑芝麻香油”等标志性农特产品。今年以来,累计消费扶贫产品5267.4万元,特别是9月份单月消费扶贫产品1892.74万元,名列河北第一、全国第九。
科技扶贫扶持一批。瞄准特色产业需求,县专家服务团及县科技特派员先后组织了20次实用技术和科普知识培训,培训贫困户869人,发放种植技术资料5000余册,建成省科技型中小企业526家、高新技术企业20家、省科技小巨人企业10家、省级农业科技园区1家、省级星创天地3家,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