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专题

黄京生:新时代的石油“铁人”

黄京生(右一)开展教学培训,提升站内员工素质。

黄京生记录设备运行参数。

□记者 商棠 邓光韬 通讯员 杨伟奉 刘明

11月24日,北京人民大会堂,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有一位37年扎根采油一线,主导完成创新成果157项,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7项,创经济效益2100余万元的石油工人。他就是全国劳动模范、华北油田第一采油厂西柳作业区“铁人式站长”黄京生。

黄京生自1983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在采油一线,现任华北油田公司第一采油厂西柳采油作业区西柳10转油站站长,被采油一厂命名为“铁人式站长”。黄京生凭着身上那种“苦干实干、三老四严”的石油精神;改革担当、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爱站如家、忠诚事业的家国情怀,先后荣获油田公司优秀共产党员、河北省“岗位学雷锋”标兵、河北省五一劳动奖章、河北省劳动模范称号,所在站被评为“中央企业先进集体”。

精细“管家”

2000年,采油一厂决定将西柳拉油点改扩建为注、采、输一体的转油站。黄京生来到这个站当技术员,他一有时间就拿着图纸沿着管沟看,围着设备转,将地下流程布局、地上管线走向、设备运行参数一一记在心里,成了站上的“数据库”“活地图”。2008年,黄京生成为西柳10转油站站长。

黄京生不但干起活来像“铁人”,管理方面的新理念更是层出不穷,是采油厂公认的精细“管家”。黄京生实施“岗位合并”,按照“大岗位”模式运行,实现人员减少、效益提升的目标。黄京生提出“四比”理念:“比谁的设备运行周期长,比谁的维修费用少,比谁的设备耗能少,比谁的生产成本省”,该站设备一直保持着平均安全运行时间最长,维修成本和耗能最低三项厂纪录。

创客高手

随着“大岗位、大工种”用工模式的全面实施,西柳10转油站由过去的42名员工降至28名,其中有23名是女同志。人减工作量不减,女员工力气又小,怎么办?黄京生研发自制了拉药车、小推车、倒链升降装置等工用具。一二百斤的加药桶,一名女员工拉起就走;百八十斤重的注水闸门,三名女员工配合拆装不在话下……

在黄京生眼里,创新就是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质量效益。黄京生用从旧空调上拆下的压缩机,制作了化验水自动冷凝系统,解决了长期困扰员工的试管易长青苔、硫酸清洗不安全等问题,年节水4800立方米;他改进清洗样桶设备设计缺陷,消除了清洗不彻底的弊端,又将洗样后的污水导入地下罐,进入集输流程,实现了“滴油归仓”。像这样的创新,在西柳10转油站无处不在。

2017年,“黄京生创新工作室”成立,黄京生以精湛的技术、高尚的人格凝聚了一大批技师和创新爱好者,带领完成创新成果140多项,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7项,创经济效益千万元。“黄铁人”成了公认的“创客站长”。

“暖男”站长

黄京生还有一个外号,那就是被转油站的20多名女工称为“暖男”。

黄京生把柔性亲情融入刚性管理中,创立了“情绪观察法”“笑脸督办法”管理方法。每天早晨,他都会提前在站门口笑着迎接来上班的同事,仔细观察他们的表情,发现谁情绪低落,就和班子成员分析会诊,有针对性予以化解。在设备巡检时,他会在发现问题的设备上贴个“哭脸”表示需要整改,如果没问题贴上“笑脸”以示鼓励,既顾全了女员工的面子,又提高了她们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

每年“三八”节,黄京生都会自掏腰包为当天值班的女员工们精心准备小礼物。黄京生的真诚付出,凝聚成了强大力量。2018年春节,站内管线腐蚀穿孔马上要修,黄京生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在微信群里发了一条消息。没想到只2分钟就有6名员工要上站抢修。

黄京生凭着严管厚爱把转油站的女工们变成一个个“女汉子”,被大家称为“钢铁娘子军”。

2015年,第一采油厂将西柳10转油站命名为“黄京生站”。黄京生与自己工作的岗位融为一体,成为新时代产业工人的精神“地标”。

2020-11-25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75938.html 1 黄京生:新时代的石油“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