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夏强 李霞光)今年以来,易县以消费扶贫为重要抓手,不断创新消费扶贫模式,打造新兴增长点。截至目前,全县消费扶贫收入达到3.4亿元,覆盖带动7000多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增收。
政策引领,握拳出击。易县积极落实上级安排部署,成立消费扶贫工作专班,先后制定印发6个工作专件。该县9部门联合出击,向全县发出开展消费扶贫的倡议,在全县迅速掀起消费扶贫的工作热潮。
服务民生,直播带货。疫情期间,易县以推进消费扶贫为突破口,先后组织发起多个专项抗疫助农活动,共助销鸡蛋8万余枚、草莓5000余箱、油麦菜8万余斤、红薯50余吨。同时,该县还发起“我为易县好货代言”“农户变主播”等直播带货活动。蔬菜棚、果树林、工厂区等变成直播间,“一支话筒、一个摄像头、一台手机”让农副产品从互联网“飞”往全国,直销量达20余万单,实现销售收入264万元。
培树品牌,双管齐下。易县实施区域公用品牌与企业品牌双品牌战略,依托县电商中心推出“易州印象”区域公用品牌,本地企业河北万紫青城玫瑰、青山种禽等8家企业20余种产品得到授权。“易州印象”系列产品挺进北京市场,今年预计年销售额有望突破5000万元。与此同时,易县凌云鹅业等企业纷纷瞄准行业特点、公众心理、审美情趣等维度,强化产品定位,打造企业专属品牌。
模式升级,创新引擎。易县不断创新消费扶贫模式,“私人定制”“巢状市场”扶贫模式带动力强劲。其中,“我在牛岗有棵苹果树”活动,预销售额达120余万元,辐射带动牛岗乡467户1281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同时,通过实践推广“巢状市场小农扶贫模式”,易县深山里的土鸡蛋、玉米糁成为城里人的香饽饽,“点对点”走进市民家中,辐射带动西部深山区坡仓乡等8个乡镇万余名群众增收。
广搭平台,互联互通。立足全县扶贫产业农副产品资源,易县“线上+线下”共同发力,实现小企业与大市场互联互通。在送货进京方面,易县在北京新发地、海淀区分中心锦绣大地、北京铁路局快运商城建立“易县扶贫馆”3家,在通州双创中心、京粮物流广场等地建立销售平台6家,并设立专区、专柜。在销售上线方面,易县充分发挥贫困地区农副产品网络销售平台“832平台”的作用,组织凌云食品、瑞熠天淀粉制造等11家扶贫企业的252种优质产品实现线上销售。在交流互动方面,易县组织开展“直采基地”进机关、进社区活动,畅通北京机关团体、社区直接采购扶贫产业基地农副产品渠道,每年直采农副产品涉及3800余户,每户贫困户可直接增加受益近千元。
同时,易县积极组织开展消费扶贫产销对接、年货大集等活动35场次。在9月19日举办的易县消费扶贫产品进京产销对接会上,现场签订意向采购额800余万元,有效实现北京与易县、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