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访谈
人物简介:河北省非公有制经济商(协)会党委副书记、河北外国语学院董事长、校长孙建忠是一名有着34年党龄的老党员,曾多次获得“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也是古巴科学院院士;他还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河北省“劳动模范”和“劳模爱心公益明星”的获得者。
政治学习与职务职责相统一,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理论学习研究成果与学校管理、岗位工作、学习生活相统一,达到上下一个声音、一条路线、一个方向、一个步子的管理效果,确保学校发展方向的正确与科学,这是河北外国语学院董事长、校长孙建忠的心声。
河北外国语大学以“党的学校、国家的学校、老百姓的学校”的定位,办党和国家需要的大学,坚持“明确办学方向,党和国家的需求就是使命召唤”“夯实组织堡垒,让党建为学校发展固本强基”“创新理论学习,用党的智慧孵化干部队伍”“探索‘课程思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阵地建设,让红色文化感染每一名师生”。本次访谈,孙建忠校长结合工作实际,为我们讲述如何将党建工作融入学校管理。
党的学校——夯实组织堡垒,让党建为学校发展固本强基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进入新时代,河北外国语学院将立德树人作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任务,作为回答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中心环节,2016年该校成立了由党委书记担任院长的马列学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马列学院提出“让思想政治教育的小溪、三观教育的小溪流淌在各种课堂的每一个环节”。
该学院还创建党建工作“N层多点”党支部创新管理模式,不断丰富和完善学校管理规章制度,使非公企业向党看齐,职工向党员看齐。学校按照组间异质、组内同质、党政同责、党政融合、共同集智的原则建设各级党组织。岗位相近、专业相近的党员形成专业化、精细化、实用性党小组;再由岗位相近、专业相近的党小组形成党支部,最终形成了72个党小组、26个党支部、8个党组(党总支)的同心圆宝塔式党建结构。学校让每个党总支负责管理2到3个学院或处室,让年级组与党小组相融合、教研室与党支部相融合、处院与党组(党总支)相融合,确保党的精神与意志贯彻到学校每一个部门,利用“套娃式”工作法让每一个党员找对位置、发挥作用、形成堡垒。
孙建忠表示,充分发挥支部党员的领导核心作用,力争无痕的把党的各项要求在工作中、在学习中落实,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党的智慧培养干部队伍、指导各项工作,争做为总书记争气的大学、做老百姓满意的大学。
国家的学校——明确办学方向,党和国家的需求就是使命召唤
河北外国语学院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坚持“以党建带校建、以党建促校建,党有号召,校有行动,校有号召,我有行动”,把党建工作与学校发展无痕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背景下现代化党政相融的治理体系。
该学院充分发挥“大学+”功能,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将课堂搬到社会,先后承担了很多省内外重要外事翻译工作,如第三次中国—中东欧国家地方领导人会议、中国—拉美企业家高峰会、第六届中国国际物流发展大会等。孙建忠介绍,“河外在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伊始,便敏锐地意识到小语种人才将是党和国家这一重大事业顺利推进的必要支撑,在中东欧16+1峰会教育分会场上,很多翻译都是我们学院的留学生,充分体现了河北外国语学院为国家服务的宗旨。”
老百姓的学校——创新教育模式,让红色文化感染每一名师生
“在学校,为学生服务是我们的最高宗旨,这是为人民服务的具体化,为学生服务就是为家庭服务,为学生的家庭服务就是为社会服务,为社会服务就是为我们党在工作,为我们党工作就是为祖国服务,为祖国服务就是为民族复兴服务。”这是孙建忠常讲的一句话。
该学院的办校理念是为老百姓服务的大学,学院创新教育实践模式,教师与学生成立工作室,在不同专业领域集合相关人才,实行专业公司化。孙建忠还创办了“书香校园”,使“藏在教学楼里的图书”变成了“移动的图书馆”,“共享图书”让书香在教室中流动,红色文化基因在大学中得到传承。孙建忠说,学校的创新教育实践模式经验,都是通过研究党章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党支部管理条例取得的,党建工作成为学院发展的红色引擎。
孙建忠说:“学校是党和国家的学校,坚决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把党建工作做实就是学院的生产力;把党建工作做好,我们就会拥有强大的竞争力。”(陈学涛 于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