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区域保定

闲置荒地变良田

——涞水“初农源”家庭农场铺就扶贫新路

□通讯员 徐健红 程卫民

“今年收谷子,你们可是出了大力气。现在谷子都打下来了,大家都来尝尝口感怎么样!”10月29日,在涞水县明义镇东明义村村委会,孙建霞将今年新收的小米赠送给村里21户贫困户,让他们一起共享劳动果实。

“看着村里大片的荒地闲置,心里特别不是滋味,就想利用起来开办一个农场,这样也能带动身边的村民们一起增收致富。”孙建霞谈起建立家庭农场的初衷打开了话匣子。

今年53岁的孙建霞,是东明义村的一名普通农民。当“家庭农场”这个概念从电视中进入她的视野时,她敏锐地察觉到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虽然当时面临资金不足、管理经验欠缺等困难,但是她依然没有放弃,开始四处筹集资金,向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请教并自学农场管理技术。通过不断努力,她终于在2019年10月成功开办了“初农源”家庭农场。

如今,这个家庭农场已经从村民手里流转荒地、闲置土地120多亩,主要种有玉米、花生、红薯、谷物等经济作物及白菜、萝卜等蔬菜。

今年,该农场主推产品就是富硒小米和黄金小米。这两种产品不仅营养价值高,而且还是纯天然绿色食品。

刘安今年68岁,是农场雇佣的长期工人,也是这个农场的技术“顾问”。这两种小米从播种、施肥、田间管理,再到收获,他全程参与。

“我们农场今年种的富硒小米和黄金小米具有抗倒伏、抗病虫害、抗干旱的特点,而且施的都是农家肥,就是为了让人们吃上放心的粮食。”刘安介绍。

“今年,农场种植这两个品种的谷子30多亩,产量近7000斤,都是纯手工收割。这样不仅能将颗粒不饱满与品质不好的谷穗筛选出去,而且边收割边销售的模式,还可以保证人们购买小米的新鲜度。”孙建霞说,通过微信群以及与电商合作等多种方式销售小米,预计将实现利润近4万元。

创一个产业带一方乡亲,这是孙建霞创办家庭农场的初衷。

家庭农场在土地流转及用工上,向贫困户倾斜,通过“家庭农场+贫困户”这种扶贫模式,让农场与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多元收入带动贫困户增收。建档立卡贫困户李枝就是其中一例。

“今年把家里两亩多责任田流转给了农场,除了土地流转收入的2000块钱,农忙时节在农场里打工还可以挣2000多块钱。”李枝是东明义村的贫困户,家里老人和丈夫常年生病卧床,全家的负担落在她一个人身上。她在农场打工,既能照顾家人,又能实现收入稳定。

“农场里像李枝这样的临时工人有20多人,还有4个长期工人。农场每年用工费用支出近10万元。自从这个模式建立以来,解决了我们村好多贫困户劳动力和其他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特别是贫困户增加了收入,有助于实现稳定脱贫。”东明义村党支部书记任保明说。

据了解,作为以粮食种植为主的多种经营家庭农场,当下,“初农源”家庭农场的其他农作物和蔬菜也将进入成熟期。这将为孙建霞带来一笔可观的收入。目前,家庭农场虽然只是刚刚起步,但孙建霞在心里已经描绘好了未来的发展蓝图。

“我们将继续扩大家庭农场种植规模,吸收更多贫困户和闲散劳动力来打工。同时,着力扩宽销路,让消费者吃上更多的健康食品。”孙建霞对未来满怀憧憬。

发展现代农业,走科学致富之路,做小康路上的新农民,这是孙建霞的梦想,也是她脚踏实地努力的方向。在涞水这片富饶美丽的沃土上,现代绿色农业发展之路,已成为广大家庭式农场、大农户、小家庭的共识。众多像孙建霞一样的新型农民在现代农业发展的康庄大道上,迈开大步,朝前走。

2020-11-03 ——涞水“初农源”家庭农场铺就扶贫新路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74668.html 1 闲置荒地变良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