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方尚俊 通讯员李光清)近年来,曲周县积极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发展路径,涌现出小弟八和东刘庄两个先进典型。东刘庄村靠流转土地,实现村集体总产值2500万元,年集体经济收入130多万元;小弟八村通过发展林业,增加了集体收入,加快乡村振兴。
如何盘活集体资产,让村集体有钱?一直是小弟八村党支部书记张敬云思考的问题。20年前,面对无产业、无资源的窘境,他们决定发展林业带动村民致富。
“废物”利用,借地生金。张敬云自掏腰包购买树苗,发动党员干部群众出义工,在路沟、河堤、村边“四荒”种上速生杨1.05万棵。尝到甜头,村支部利用拆除旧房的土坯、建筑垃圾回填了村边的20多个窑坑,建成首批140亩林地,并与刨花板企业达成“订单商品林”协议,发展订单林业。随后,以每亩600元的价格反租农民土地150亩发展集体林,带动村民累计发展“订单”速生片林700亩、林网500亩、植树20万株,建起“绿色银行”。
成立公司,壮大产业。该村以“党支部+公司”的模式,村集体成立“振兴园艺苗木公司”,延长链条培育育苗产业,建苗圃1080亩,培育观赏、经济树种56种,远销北京、天津等地,并将万株窄冠毛白杨成功入植北京奥运场馆。
立足实际,规划长远。该村启动了涉及全村所有农户的“千亩高产园”项目,引导群众发展大棚蔬菜和高档水果种植等现代高效农业。积极培育乡村旅游,充分利用自身苗木经济和“自然氧吧”优势,重点培育各类观赏性苗木,致力打造苗木产业、休闲游憩、游乐运动为一体的乡村旅游业。目前,已建成占地30亩的养鱼池、占地18亩的垂钓园、占地20亩的杏林采摘园,今年上半年,仅养鱼池一项收入就高达50余万元。
目前,该村路旁植树、河渠增绿、村庄披绿、田间插绿,村内观赏树和村外经济林、苗圃连为一体,交相辉映。投资50多万元完善了党员活动室、宣传文化室、普法教育室、文体活动室、图书室,配备图书1万余册、文体器材40多种,不定期组织开展广场舞比赛、秧歌表演、体育竞赛等活动,丰富村民业余生活。
东刘庄村是一个以种植小麦、玉米、棉花为主的典型传统农业种植村。2011年以来,该村按照“党支部+合作社”模式,实现整村土地流转,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极大释放了农村生产力。
该村在广泛宣传,获得群众支持基础上,集体自筹部分资金,用于合作社土地保底收入的风险金,打消群众“租金给不了怎么办”的忧虑。土地入股由农户自主选择:有土地的村民按照1厘地1股,每股10元的标准,实行保底不分红和入股可分红两种方式流转给合作社。无地村民每人按100股(相当于1亩地)领取分红,保证无地农民利益。全村108户群众全部加入了合作社,“农民当股民,群众成社员”实现整村土地流转。合作社与农户签订土地流转合同,明确土地流转的方式、地块、期限、收益、权利义务等。
东刘庄整村土地流转后,为农业集约化经营、规模化生产创造了条件。该村成立了邯郸市棉麦双丰示范基地、河北省玉米产业体系示范基地、国家农业开发项目设施蔬菜基地和七彩环美欧式苗圃基地,增加了集体和股民收入。
开启多种合作模式,集体经济收入高。整村土地流转,村集体创新性地将田间路、水利设施等作为集体资产入股,再加上各种管理费及多种合作模式,村集体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引进科研院校参与、开展合作种植,建设科技示范基地、出租土地,吸引知名企业合作等,实现年收入45万元。
改善人居环境,农民生活城市化。东刘庄村整体土地流转后,合作社每年拿出结余的60%用于村庄基础建设,丰富村民文化生活。街巷全部硬化,建起近5000平方米村民中心和广场,街道配备了垃圾箱、清运车,安装路灯、绿化街道、粉刷墙壁,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实施改厕、改院、改厨,建美丽庭院工程。
目前的东刘庄村,农民“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已经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