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艺萌 李皓
【赫赫军功】
1949年,兰州战役窦家山作战,西北军政委员会为其颁发纪念章;
1950年,西北军政委员会为其颁发“人民功臣”军功章;
1951年,朝鲜战场,一等功臣;
1952年,春夏季反轰炸反细菌战,记一等功;
195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授予“解放奖章”;
2019年,获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英雄事迹】
王应邦,男,1928年12月出生于山西省灵丘县的一个普通的小山村羊山沟村。1944年10月,在战火纷飞中看到山河破碎、民不聊生,他毅然决然参加了革命,应征入伍,成为一名光荣的八路军战士。
从军期间,他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大小近二十次战斗,如解放浑源、丰镇、集宁、张家口、清风店、石家庄等战役,还参加了冀东、新保安以及解放西北重镇兰州的战役等。
1951年4月,王应邦赴朝参加了抗美援朝作战。
铁原阻击战 “铁军”铸军魂
在抗美援朝第一阶段第五次战役中,王应邦随所在部队63军189师,在军长傅崇碧的指挥下,迅速突破临津江防线,深入纵深十五公里,先是击溃了土耳其旅和菲律宾营,之后包围了英军的29旅,全歼了英军的王牌格洛斯特营,打出了志愿军的威名。
在铁原阻击战中,63军189师首先担任了阻击任务,在敌人数倍于我军,且武器装备远优于我军的不利条件下,189师不怕牺牲,不屈不挠,采取灵活多样的战术,顽强阻击了敌人,确保了阻击任务的落实。
作为通信兵的王应邦就是在这次战斗中负伤的,胸部被敌人弹片击中。战斗结束后,王应邦被送回国,于石家庄和平医院进行手术,左胸两根肋骨和右部肺叶部分切除。伤愈后,于1951年8月又回到朝鲜战场,重新参加了战斗。联合国军集中4个军13个师,组织了多支以摩托化步兵、装甲兵和炮兵组成的“特遣队”,对志愿军组织了大规模追击行动。63军指挥下属的187、188、189三个师在铁原及附近约25公里宽、20公里纵深地域就地组织防御。由于战术得当,将士经过13个昼夜的拼杀,最终成功遏制住了联合国军进攻势头,一举扭转了中朝联军在第五次战役后的不利局面,战线重新得到了稳定。
第63军全军在铁原阻击战中伤亡人数在万余人左右,而189师作为第一道防线,是铁原阻击战的中坚力量,是阻击战中伤亡最大的部队。彭德怀由衷地敬佩战士们敢于牺牲敢于拼搏的精神,把第63军誉为真正的“铁军”。
念战友忆往昔 新征程建新功
因在朝鲜战场身负重伤,回国后,王应邦洒泪离开自己热爱的部队转业地方工作。1956年10月18日任新城县邮电局副局长,同年11月19日调徐水县邮电局工作,任副局长。
当时因通信不发达,县政府与乡政府、村之间日常联系、工作汇报,只能靠自行车、步行,很不方便。如何能改变这种现状呢?没有资金,没有技术,没有外力支持,只能靠自己。王应邦在工作时间之余,在家里开始了钻研。没有电子元器件,自己出钱去买,没有图纸,自己琢磨,每天都是忙到大半夜。功夫不负有心人,几个月后他终于独立研究出了一套通话设备,利用收音机的原理,经过放大音频信号,传输到终端用户。
1957年,这种简易电话会议设备在徐水全县开通了,搭建了县政府、乡政府、村之间的沟通通道。徐水县召开了第一次电话会议,反响巨大。同年,在王应邦的领导下,徐水县又完成了另一壮举,在全国率先实现乡乡通电话、村村通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