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社会民生

陈秀英的“甜蜜”蜂箱

□记者 马静 康义涵

老物件:蜂箱

故 事:赞皇县养蜂专业户陈秀英一开始是自家养蜂。1995年,在她的努力下,成功地组建起了第一个由22名蜂农共同参与的赞皇县养蜂协会。如今,在养蜂协会的带动下,赞皇养蜂产业一步步壮大,全县有11个乡镇、96个村、1260个养蜂户,共养蜜蜂5万多箱。养蜂业成为赞皇县继大枣、核桃之后的又一大富民产业。

讲述人:赞皇县养蜂协会会长陈秀英

秋日傍晚,伴着太阳西斜,太行深山里的光线逐渐暗了下来。

“喂完剩下的这两箱蜂,我也该下班了。”张英军手里拎着装有蜂蜜的水壶,一边往蜂箱里倒一边说。张英军家就在离蜂场很近的赞皇县军营村,之前自己养过蜂,也出去打过工,去年由于父母生病,就果断结束了在外闯荡的日子,找了现在的这份工作。

说到张英军生活的改变,绕不开一个人——陈秀英。

今年62岁的陈秀英是赞皇县一名养蜂专业户,是这个蜂场的主人,也是赞皇县蜜蜂协会会长。50年前因为父亲的缘故,走上了养蜂之路。

“一开始是自家养,也就几箱蜂,酿的蜂蜜一部分留下自家吃,还有一部分能卖出去挣个零花钱。”陈秀英说,当时用的蜂箱很简陋,一截树干把中间掏空就成了简易蜂箱。前些年她跟在大山深处的多数养蜂人差不多,养蜂基本“靠天收”。

地处太行山中段东麓的赞皇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尽管这里山清水秀,但“七山二滩一分田”的地貌却让当地老百姓靠传统种养方式难以脱贫致富。但是赞皇良好的植被条件对于养蜂来说,却是得天独厚的资源。45万亩大枣、漫山遍野的荆花、沟沟坎坎的槐花,这都为养蜂提供了充足蜜源保证。

陈秀英婚后和丈夫一起养蜂,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和学习养蜂技术,收入越来越多,日子也越过越好。

一家富不算富。“养蜂对于农民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产业,我也想让乡亲们一起富起来。”陈秀英意识到,一家一户散养,没有先进技术支撑,信息沟通不畅,形不成规模,辛苦一年,赔本是经常的事。陈秀英决定成立养蜂协会,把养蜂户组织起来,抱团发展。

协会成立后,陈秀英多次邀请全国各地的养蜂专家和养蜂能手到县里进行技术指导,还先后输送了16名蜂农到浙江农大蜜蜂系深造。在协会的带动下,蜂农的养蜂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大多数蜂农掌握了养蜂全套技术。通过蜂具、蜂种改良等措施,蜂农从过去每箱蜂收入三五十元,增加到1000元以上,大部分蜂农养蜂年收入达到3万元以上,部分达到5万至7万元。

1997年,在陈秀英的带领下,协会为蜂产品注册了“蕊源”商标,实行统一包装、统一销售,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004年,在协会的基础上,陈秀英组织成立了石家庄赞皇县蕊源蜂业有限公司。目前,该公司已发展成为集生产、经营为一体的综合性企业,有蜂蜜、蜂王浆、蜂胶等多种纯天然优质蜂产品,年销售额突破3200万元。

自2012年起,赞皇县养蜂协会连续举办“枣花·蜜·蜂”旅游文化节,人们在现场沐浴枣花的芬芳、品尝蜂蜜的甘润,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了这项甜蜜的事业。

为传播蜂业文化,2016年,陈秀英在赞皇县蕊源蜂业有限公司厂区,建起了一个集蜂文化、蜂疗、科普、旅游为一体的蜜蜂文化博物馆。

如今,在养蜂协会的带动下,赞皇养蜂产业一步步壮大,全县有11个乡镇、96个村、1260个养蜂户,共养蜜蜂5万多箱。养蜂业成为赞皇县继大枣、核桃业之后的又一大富民产业。现在当地流行这样的说法:“家有两箱蜂,脱贫不用愁,家有五箱蜂,小康肯定能。”

陈秀英也因此荣获2018年河北省脱贫攻坚奖奉献奖,今年又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2020-10-20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73855.html 1 陈秀英的“甜蜜”蜂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