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湿地周边、地下水位下降严重区域的水浇地,并坚持在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为农民带来可持续发展的收益。为此,制定印发《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旱作雨养试点实施方案》,落实“退水还旱”地块区域位置,对“退水还旱”地块上图造册;对原水浇地农灌井确认、数量核实、井位坐标定位;对应关停农灌井的供电设施进行拆除;县富民扶农公司负责与确认的退水还旱地块的原承包户签订耕地经营权流转协议,并对流转后的水浇地进行旱作耕种。
两年合计完成水浇地退减面积6.26万亩,关停农灌井1360眼,压减地下水开采量750余万立方。
全县对符合要求的水浇地进行统一集中流转,流转至2028年底,全部“水改旱”。今年,累计完成休耕种草土地流转面积48.4万亩,涉及188个村的54531人,种植牧草24.21万亩、燕麦17.79万亩。
为保障“农户退水不减收益”,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在退减水浇地种植中药材、藜麦、菜籽、葵花等高效旱地作物。藜麦种植增加1.5万亩,以金莲花为主的中药材种植面积增加1.2万亩,优质亚麻种植0.5万亩,扩大观赏用油菜种植面积0.3万亩。经测算,“退水还旱”项目区内,无劳动能力人口较休耕前年人均增收840元;有劳动能力人口年人均增收2500元。
生态综合治理
让乡村搭上旅游快车
沽源自古就是“沽水濡源之地”,境内湖库淖泊众多,又是白河、黑河和滦河的源头,被称为“三河之源”。由河流、湖库、滩涂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湿地,是距离北京最近、保存最为完好的高原湿地。
近年来,沽源坚持把湿地保护作为“两区”建设的核心之举,编制完成我省第一个县级湿地保护规划,使湿地保护工作纳入规范化轨道,对《闪电河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进行修编。在闪电河湿地公园系统实施了围栏封育、鸟类栖息地建设、小流域治理、鸟类栖息地营造、智能监控、河流水系恢复和地下水压采“七加一工程”,使闪电河湿地公园全域得到保护和恢复;为保护湿地,组建起一支200多人的湿地保护志愿者队伍,还凝聚了湿地保护的社会力量,形成湿地保护合力。
昔日房屋破旧、垃圾乱堆的黑山嘴村,依托紧邻闪电河国家级湿地公园的优势,在驻村工作组的牵线下,引进社会资本建设集观光、采摘、种植、养殖、休闲娱乐、度假、养老为一体的“草原神画”旅游景区项目,于2018年7月投入运营。按照每亩500元价格流转村民土地720亩,所涉及贫困户每年平均增收4000元。
截至目前,全县通过旅游带动的贫困村有13个,带动800多农户增收,1900多人就业,人均年增收3000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