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

“千年秀林”扮靓“千秋之城”

(上接第一版)

“千年大计”从“千年秀林”开始

“千年秀林”大清河片林一区有一座秀林驿站,2019年1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此登台远眺林区全貌,同当地护林员代表亲切交流。在这里,总书记强调,先植绿、后建城,是雄安新区建设的一个新理念。良好生态环境是雄安新区的重要价值体现。“千年大计”,就要从“千年秀林”开始,努力接续展开蓝绿交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优美画卷。

《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中提到,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淀、水系疏浚等生态修复治理,强化对白洋淀湖泊湿地、林地以及其他生态空间的保护,确保新区生态系统完整,蓝绿空间占比稳定在70%。

三年多来,雄安新区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先谋后动、规划引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优先规划建设城市森林,探索在我国尚属首例的平原地区大面积异龄、复层、混交样式的近自然森林建设,打造伴随雄安新区共同成长的“千年秀林”。

“千年秀林”并不是指每一棵树都能活一千年,而是通过尊重森林的自然衍替规律,给予树木适当人工干预,形成自然衍替、生生不息的千年森林。一棵树的寿命也许只有几十年、几百年,但它的子子孙孙却能伴随雄安新区的发展而繁育、成长,共生共融。

加强生态建设 种好“千年秀林”

在“千年秀林”大清河片林一区中穿行,记者看到,每一棵树都挂着一张“二维码”标牌,这如同树的“身份证”。只要通过“雄安森林”小程序扫描对应的二维码,苗木生长的每一个过程信息都可以查询。而固定苗木的支架更是别出心裁,可以随着树苗成长自动松扣,杜绝出现“绳索勒树”的情况。

从“千年秀林”栽种的第一棵树开始,雄安新区就将质量优先、科技保障理念贯彻植树造林全过程,创造“雄安质量”新标杆。

许多城市绿化造林多使用截干苗,前期长得快成活率高;但在雄安,栽下的树木都是树冠齐全的原生冠苗。“千年秀林”选苗坚持“三优先,五不要”原则,优先使用的是乡土树种、本地苗木、苗圃换床苗,不要梳小辫的苗、非苗圃的苗、截干的苗、非本地树种、移栽的大树。不合格苗木,一律不得使用。只有达到标准的树苗,才可能栽种到雄安的土地上。

为了使管理更加科学,每一棵树从种植开始,就严格按照规范,把树木来源、品种、树高等基本数据录入数据库,建立“树木身份证”。利用大数据方式种植、管理和维护树苗,在其他地方并不多见,在雄安新区更是首次运用。这种给树木“上户口”安家的做法实现了对“千年秀林”的动态化管理。

此外,在造林工作推进过程中,雄安新区多次组织专题研讨会,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来自国内外林业领域的专家学者,对新区植树造林工作给予了有效的技术支持,为新区城市森林建设构建了科学基础。

“千年秀林”正在扮靓“千秋之城”

“我负责养护的林区就在我们村周边,面积大约有1100亩,栽种了60多种树,可以说一年四季都能看到绿色。”高建勋说,这里就是一个天然大氧吧,尤其是雨过天晴在林子散步格外舒服。

高建勋的同村老乡石永乐也是看着“千年秀林”一天天长起来的。他说:“现在出了村就是森林,空气比以前好很多。一到晚上大家伙儿就都往林子里散步、跳舞、唱歌,特别热闹。”

“最有意思的是小动物越来越多,野鸡、斑鸠、野兔还有小刺猬。我觉得自打种了林子之后,大家保护动植物的积极性也高了。”石永乐一脸自豪。

据了解,雄安新区采用市场化方式推进“千年秀林”建设,使用以市场化投资为主、政府补贴为辅的投资模式,着力打造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的多功能“千年秀林”,不断丰富、提升植树造林“雄安质量”的内涵,营造“三季有花、四季有绿”的整体绿化效果,提升“千年秀林”的品位和价值。

《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指出,“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多组团集约紧凑发展的生态城市布局,创造优良人居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天蓝、地绿、水秀美丽家园。”

作为雄安新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千年秀林”将为新区的城市建设打好蓝绿底色。未来的新区,森林覆盖率将提高到40%。居民走300米进公园,1公里进林带,3公里进森林,街道100%林荫化……这一绿色画卷愈发夺目,“千年秀林”正在扮靓“千秋之城”。

2020-10-10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73328.html 1 “千年秀林”扮靓“千秋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