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阜平:精准脱贫 黄土生金

(上接第一版)

最让王道春感到振奋的是,今年5月县长贾瑞生走进长城新媒体直播间,参加“县长带货 爱心助农”公益直播活动,面对直播镜头,贾县长为阜平大枣“代言”,短短5分钟卖出了4800余份。

“县长带货的效果非常好,让大家看到更好的销售渠道,极大提高了村民的积极性,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生活会像这大红枣一样越来越甜。”王道春望着树上的红枣说。

扶贫车间助力贫困户增收

48岁的张成云是龙泉关镇平石头村人,她家的耕地已经流转出去,每年每亩有800至1000元的流转费用。之前,丈夫到保定市区打工,每天可以有100多元收入,张成云在村里照顾年迈的公公和正在读小学的孩子。在国家扶贫政策的推动下,她家已经脱贫。

“疫情期间,爱人无法打工,但家门口的扶贫车间开工制作防护服、白大褂,我在这里上班,成了家里的‘顶梁柱’。”9月12日,见到张成云时,她正在加工白大褂,一脸笑意。疫情期间,这里最多有30多名妇女在工作。

由于是转型生产,每天可以拿到60元至80元的工资,熟练后将实行计件工资。复工的消息通过村里的大喇叭发布,张成云和其他20多名贫困户到车间上班。

“那时候正愁没活干,复工的消息传来,我们都很高兴,而且就在本村上班,一边照顾好家里,一边还能把工作做好。”张成云说。

目前,阜平全县15人以上加工点发展到223家,插花、纸盒、手工编织等小手工活进农户项目3245户,年增收1.1亿元,覆盖113个行政村,其中贫困村84个,带动群众10045户1350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4869户6755人,家庭手工业加工厂人均年增收1.8万元,小手工活进农户项目人均年增收3000元。

现代农业园区让贫瘠地变成“花果山”

“我们从来不认为脱贫是个事儿!”9月12日,在阜平县大道万亩林果示范基地见到张国威时,望着漫山遍野的梨树,他自信满满地说。

作为基地负责人,张国威提供了一组数据:通过与当地协商,以每亩800元流转当地荒山地,让贫困户获得“地金”;由于林果基地需要大量劳动力,优先录用贫困户务工,让他们获得“薪金”,两项加起来就为当地一个村带来了400多万元收入。

“林果基地常年有500多人务工,其中贫困户占七成以上,工资都是按月发放,预计今年将为全部务工人员发放1000多万元工资,每名务工人员平均收入2万元。”张国威说。

69岁的村民顾秀圻是当地的机械手。老顾的孩子在外地工作,他与患有脑血栓后遗症的老伴在村里生活,此前只能靠种几亩山地生活,如今家中的地流转出去,就来到基地务工。

“去年一年,我有278天在基地工作,每天有100多元的收入,加上其他一些工作,一年收入3万元不成问题。”顾秀圻说。

目前,阜平全县苹果、桃、梨等种植发展到9.7万亩,年增收达到2.04亿元,通过土地流转及园区务工等方式,覆盖全县121个行政村,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9482户27420人,人均年增收3285元。随着林果种植面积扩大,全县森林覆盖率提高了5.3个百分点。昔日裸露的荒坡变成了“花果山”,进一步筑牢太行山区生态安全屏障。

2020-10-10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73325.html 1 阜平:精准脱贫 黄土生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