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区域承德

围场经济林产业为百姓种下“绿色银行”

人均拥有3.5亩经济林,辐射带动1.6万人稳定增收

本报讯(通讯员王东岭)走进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姜家店乡杜家店村百亩果树种植基地,农事钟点工们正在山坡上为果树锄草、浇水。“我投资30万元于2017年流转山坡地500亩,其中栽植‘金红苹果’200亩、沙果300亩。流转20亩川平地育果树苗。预计2022年这些果树就能进入盛果期。这经济林也能成为咱发家致富的‘摇钱树’。”杜家店村党员致富能手魏术新说。

“这个小地名叫水泉沟,尽管这里山高坡陡,不太适合规模化的农业种植。但良好的高山自然条件,却让咱发现了商机。咱把村民手中的撂荒地用起来,种植果树,将来这里就会变成‘花果山’。”魏术新说。

“在魏术新的果园里打工挣钱,都是农民雇农民,乡亲帮乡亲,比在外地打工好多了,一天能挣120元呢。”杜家店村村民季艳秋高兴地说。魏术新的果园常年用工10余人,农忙季节为果树浇水、除草、定干等,用工30余人。在家门口打工,在实现农户直接现金收入的同时,还能兼顾农户自身家庭事务。

“我乡加大生态建设,去年大力实施防沙治沙和国民营合作造林项目,全域造林8160亩。森林覆盖率稳定增长,即增加了集体收入,又为一部分贫困群众提供务工收入。选聘有劳动能力的生态护林员55名,每年落实工资8000元。引导农民采摘苦乐芽、蕨菜、蘑菇、金莲花等山野资源,增加收入。经济林成为农民的‘活银行’。”姜家店乡党委书记王利明说。

经济林既是“林”又是“林产品”,一头牵着生态,一头连着富民,是建设现代林业的主要着眼点和落脚点。

近年来,围场一直把林业建设作为改善生态环境的头等大事来抓,全县林业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开展以来,围场通过定思路、明方向,决心站在新的起点上,将山川秀美的“绿被子”和百姓致富的“钱袋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加快经济林建设步伐,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让经济林果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来源。

围场大力发展以干鲜果品、木本油料、园林绿化苗木、木本花卉中药材等为主的经济林产业。目前,围场经济林总面积达190余万亩,农民人均拥有3.5亩经济林。打造金红苹果、“围选1号”杏扁、绿化苗木等林果产业专业乡2个、专业村26个,建成果品休闲观光采摘园18个,年产干鲜果品31.3万吨,辐射带动1.6万人稳定增收500-2000元。

今年,围场聚焦“百万亩林果”项目,坚持“自主自愿、生态共享、合作共赢”原则,充分发挥林业资源优势,创新林业产业发展方式。依托京津风沙源治理、张承坝上地区造林等国家重点生态造林工程,引导鼓励中标单位优先雇佣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参与工程建设;依托公益性岗位设置,以森林、湿地、沙化土地管护为重点,优先安排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与服务和管理,增加工资性收入。依托木兰林业集团,引导建档立卡贫困户走林上有产品、林中有旅游、林下有经济的经营之路,增加贫困户经营性收入;依托天然林管护、生态补助等项目资金,优先使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人口转化为护林员,增加转移性收入;依托林业产业发展基础,探索实施整村推进发展模式,持续稳定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争取投入资金1.5亿元,有效实施林业生态建设与保护项目,打造经济林产业示范村5个,带动5000户以上建档立卡户实现稳定增收。

同时,围场积极引导贫困户利用林间空地、森林边缘地带,发展林药、林菌、林禽等林下经济,将林下资源变成菜篮子、药园子。近年来,围场大力发展以林菌、林药、林花、林禽为主的林下种植养殖业,林下经济成为农民增收的一条致富新路。

2020-06-30 人均拥有3.5亩经济林,辐射带动1.6万人稳定增收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67179.html 1 围场经济林产业为百姓种下“绿色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