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董达 通讯员薛有岭 韩春明
丁君方是丰宁满族自治县五道营乡五道营村村民,几年前因患病几乎花光所有积蓄,原本就不富裕的生活更加艰难,老两口曾一度陷入绝望。
是村里的“非遗扶贫就业工坊”让丁君方和老伴儿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三天上一次课,跟着老师学习剪纸创作。不仅学习不花钱,原材料不要钱,政府还帮我们卖产品。”丁君方告诉记者,“仅半年时间,我和老伴儿就收入了4000多元。”
2018年,丰宁创新“非遗+扶贫”模式,在5个乡镇8个村建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8处,鼓励群众通过在家门口学习非遗文化,制作非遗产品,增收脱贫。2019年,丰宁设立非遗扶贫引导资金100万元,加快“非遗+扶贫示范基地”推广。
疫情防控期间,丰宁积极组织非遗传承人在微信群开展线上培训。“要想利用非遗推动扶贫工作,就要适应新时代的市场需求,让古老技艺与现代元素相结合,突出地方特色,作品才有生命力,‘非遗+扶贫’模式才能生存下去。”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宁满族剪纸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石俊凤介绍,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线上培训2月就开始了,主要以疫情为主题,引导大家自己创作,目前60多名学员创作抗击疫情主题作品累计78幅。
土城镇张百万村村民于凤兰通过线上学习,创作了一副由吉祥蝴蝶和梅花组成的作品,中间配上“为祖国加油”的文字团花图案。“平时都是临摹老师的图,然后剪。这是自己第一次独立创作的作品,非常有成就感。”于凤兰笑着说。
据不完全统计,丰宁已累计培训学员6万余人次,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占30%,实现了稳定就业和增收。“以技为生,可以防止返贫,收入更持续稳定。”丰宁满族自治县旅游和文化广电局副局长张艳玲表示,接下来,丰宁将继续通过各级各类的展示展销活动,扩宽非遗扶贫产品的销售渠道,为群众提供“造血”能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