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郭思源 林丽丹 记者 张宝林
为了帮助贫困村“挖穷根”“摘穷帽”,近年来,河北港口集团立足张北县“三大一新”(大农业、大旅游、大数据、新能源),通过帮扶产业融入县域经济,成立“扶贫项目研发组”,注册“张北分公司”,明确产业介入形式和发展方向。
2018年,河北港口集团驻村工作队结合东号村气候特点,创新性地提出发展特色农业,以藜麦种植为东号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没想到想法一公布,压力随之而来。在当地村民眼中,这些远道而来的“城里人”不懂农村和耕种,担心改种藜麦有风险,很多人都说,东号村工作队瞎折腾、出风头,成不了事。
面对重重压力,曾经担任港口华正煤检公司总经理、现任东号村第一书记的佟德友没有退缩,他算了一笔账:“张北原先种植的农作物是坝上的莜麦,经济效益不如藜麦。种莜麦一亩地能打100多斤,价格是一块多钱一斤,而藜麦毛粮每斤就可以卖到5元多,两种作物的收益相差非常悬殊。”为做好村民工作,他先统一队员思想,联系帮扶企业选购优质种子,做通“两委”班子成员工作,带头试种了87亩藜麦。秋收时,试种的藜麦亩产最高达到220斤,售出后的收入却是种植莜麦、亚麻等传统农作物的5至10倍。藜麦试种大获成功!工作队用事实说话,成功转变了贫困户的保守思想。村民们尝到了甜头,纷纷表示:“只要工作队让干的,我们都干。”
2019年,驻村工作队在东号村87亩藜麦试种成功基础上,进一步总结成功经验,完善利益链接机制,以“企业+村集体+帮扶单位+贫困户”“三托一”模式,在3个帮扶的深度贫困村推广实施了总计827亩藜麦种植、110亩奶油南瓜和18个特色蔬菜大棚等项目,对于半劳动能力者因户制宜发展庭院经济奶油南瓜种植,扶贫产业处处生机勃勃。
为带动产业能力、加快本地资源利用和市场转化,河北港口集团利用自身优势,协助所帮扶的贫困村创办了集体企业——“张北草之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并以此为平台挖掘农副产品生产潜力,培育“造血功能”,捐资建设“农产品灌装扶贫车间”,联合张北祥原和商贸公司、张北宏昊食品公司等多家民营企业研发、加工、包装、销售特色农副产品,成功将藜麦、燕麦片、小米、胡麻油等优质农副产品销往外地,累计经营收入405万元,村集体实现纯利39万元,既解决“卖粮难”问题,又打造特色品牌、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实现贫困群众“足不出户售卖自产农副产品得现金+提供劳务得酬金+村集体分红得红利+企业帮扶得实惠”的长期增收模式。而村集体的收益又“反哺”村民,连续2年为全体村民投保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难题。
此外,河北港口集团张北分公司以市场经济手段开展专项帮扶,仅半年就销售张北县龙头企业的奶制品300万元,向县工信局电商平台扶贫基金捐助近30万元,有效资助了贫困户脱贫产业项目,这种“企业+政府+平台基金”模式将在“后脱贫”时期发挥重要作用。
贫困村要实现可持续脱贫,最关键的就是劳动力稳定就业。在“幸福港湾”养老社区旁,由河北港口集团捐赠服装设备成立的“张北港会服装加工扶贫工厂”也在不断发展壮大,很多贫困村民经过培训成为这里的工人。为了让服装厂活下来、立起来、强起来,河北港口集团从“输血扶贫”转向“造血扶贫”,与服装厂首批签下了5000余套工作服加工订单。据测算,如果服装厂满负荷开工,可以解决100个贫困人口就业,其经营利润还可为50个公益岗位提供资助,真正做到农民家门口就业,做到易地搬迁与脱贫产业“两区同建”。
在扶贫产业的带动下,3个贫困村中的贫困户从“坐等扶贫”向“劳动脱贫”转变,稳健走在了“脱贫路”“致富路”上,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