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道路生态廊道和部分林地斑块及生态湿地游憩林等规划林地。
未来,“华北明珠”白洋淀焕发神采,雄安森林面积将达百万亩,蓝绿空间占比稳定在70% ,天蓝、地绿、水秀,人与自然将实现和谐共生。
千年之城,与文化底蕴共生
无文化传承,无雄安未来。当人们把目光投向这片热土,这里向世人呈现的不仅是白洋淀优美的自然风光,更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北城、中苑、南淀”的空间结构,“一方城、两轴线、五组团、十景苑、百花田、千年林、万顷波”的空间意象,中西合璧、以中为主、古今交融……这是未来雄安的模样,脱胎于千年文化的传承。
说起雄安新区的文化,不得不说白洋淀。春季青芦吐翠,夏季苇绿荷红,秋天芦苇金黄,冬季坚冰四野。白洋淀的芦苇沧桑、厚重,生命力极为旺盛,由此便衍生了纬编、芦苇工艺、芦苇立体工艺、草编等各种水生制作技术的技艺。
以白洋淀芦苇为材的芦苇画,将古老的制作技艺和现代艺术相结合,早在2009年就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已成为雄安新区的一张文化名片。
“芦苇画环保、自然、手工、生态,非常受大众欢迎。”杨丙军代表希望白洋淀芦苇艺术能够传承千年,“芦苇画表现的题材包括历史神话传说、红色文化、淀泊风光,非常广泛,能够借助芦苇制作的技艺和表现形式,给人们提供艺术的享受。”
杨丙军也说出了自己的心愿:“我希望在雄安有一个初具规模的中国芦苇艺术馆,向中国、向世界展现中国的芦苇文化。”
没有文化传承,就没有“人文雄安”。人文雄安,也与雄安居民的综合素质息息相关。
“千年大计,不能一蹴而就。”省政协委员葛昌秋就雄安的文化提出自己的观点,“我盼望的雄安新区,应该是建设和文化同步进行,这样才能和城市的未来发展相匹配。不能说硬件建设和规划都很现代但人的素质跟不上,要以人为本,人的素质提高了,好多事情就都解决了。”
千年之城,与基础民生相连
千年大计,教育先行。
“我认为从教育方面服务雄安,是在服务雄安的未来。”省人大代表、保定师范附属学校校长王淑英说出自己的想法:“一定要加强在校学生的整体素质、综合能力及人文素养,这样才能建设好雄安,雄安的未来才能有更光辉的明天。”
2017年年底,雄安新区宣布实施“三年教育提升计划”,提出实施学校建设等8项工程,着手发展现代化教育。借力京津冀等地优质教育资源,最大程度提升教育质量,是雄安发展现代化教育的路径之一。截至2019年年底,新区55所学校已与53所京津冀优质学校建立了形式多样的帮扶合作关系。
保定师范附属学校与雄县黄湾小学的对接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2018年,将黄湾小学这所农村小学纳入成员校后,保定师范附属学校就以新发展理念带动教育发展,从文化顶层设计来帮扶,设计配套课程,开展课堂变化、丰富多彩的黄湾活动和课程体系,目前孩子们综合素质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北京、保定都在帮扶雄安教育,解决输血和造血问题。我认为雄安的农村小学整体都变好之后,教育质量才能得到整体提升。”王淑英说。
省政协委员、容城县副县长田素宁表示,打造雄安新区优质教育品牌,需要在发展定位、办学模式、人才引进等方面凝聚各方支持,希望政协及政协委员多提一些创新性提案来确保雄安新区基础教育建设。
高质量发展,民生是根本。教育之外,两会代表委员们还围绕交通、医疗、住房等多项民生工程进行热烈讨论,如何让雄安吸引人、留住人、留住心,代表委员们都有自己的见解。
2020年,雄安将落实国家疏解总体部署,制定实施户籍、教育、医疗、住房等鼓励政策,打造科技创新、高等教育、高端产业、总部金融等承接平台,启动中科院创新研究院、国家医学中心等重大项目,加快北京援建的北京四中、史家小学、北海幼儿园和宣武医院等项目建设。
已转入大规模实质性建设阶段的雄安,承载着千年梦想,正昂首阔步行进在梦想实现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