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日华代表:
长城河北段保护不容乐观
建议成立长城河北段国家文化公园
□记者 李相伯
“为了实现对长城的永续保护和对长城精神的传承弘扬,今年我带来了一份关于长城河北段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建议。”1月6日,在省直管县人大代表驻地,省人大代表、河北地质大学法政学院教研室主任孙日华拿出调研资料向记者展示。
“长城河北段的保护并不是特别乐观,单就明长城河北段的数据而言,墙体仅有8.2%保存状况较为良好,74.1%的保存状况较差。从长城河北段保护现状来看,也不乏存在人为破坏、消极保护的现象,加之长城河北段本身地处复杂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环境,保护难度远超其他文化遗产。”孙日华代表说。
据了解,2019年7月2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方案中,长城河北段为重点建设区,要求2021年底前完成建设任务。
“我建议成立长城河北段国家文化公园。”孙日华代表表示正确处理长城保护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构建务实管用的文物安全工作长效机制。
据介绍,成立长城河北段国家文化公园,就是以国家文化公园形式对长城河北段加以保护,有利于消除河北省原有长城保护体制中存在的多头管理问题。这一举措是对以往碎片化的长城保护工作进行统一协调的一次全新尝试,对于促进长城的系统性保护和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也将成为推动文旅融合的重要载体。
李文友代表:
农村要发展关键是形成特色产业
□记者 高航 张晨光
“作为一名来自农村基层的人大代表,我想说一说推动农村特色发展的事儿。”省人大代表李文友一边翻阅着自己撰写的《关于推动农村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几点建议》报告,一边向记者说道。李文友是唐山市丰润区常庄镇门赵庄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
在《关于推动农村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几点建议》中,李文友这样写道:“河北省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有基础、有条件、有优势,但是与所具备的资源禀赋、比较优势相比,和先进地区还存在一定差距。”
李文友说,以唐山为例,迁西板栗、玉田包尖白菜、曹妃甸湿地蟹、迁西栗蘑、滦南大米等品牌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享誉全国,丰润区门赵庄村的门类制造业、开平区丰山村的粽子文化产业、遵化的红木家具产业和银器加工业都是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但是从农产品品牌看,同类品牌杂乱,没有形成规模影响力和品牌竞争力,所以需要进一步推动农村产业发展来助力乡村振兴。
“应出台相应政策加以大力扶植,通过产业振兴培育农业产业发展的新动能。”李文友建议,应该积极扶持优势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加大招商力度,加强研发投入,延长农村产业链条。积极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产业聚集,将相应的项目、资金、人才向产业扶贫聚集,向农村产业发展和新型经营主体倾斜。运用互联网思维开拓市场,将互联网技术与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产业链环节结合,加速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发展现代农业的步伐,实现农业发展的科技化、智能化、信息化,从而进一步推动农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武文革委员:
创建城乡学校一对一发展共同体
□记者 张晓明
在今年的省两会上,省政协委员武文革带来了成立城乡学校一对一发展共同体、建立城乡互动课堂等教育脱贫相关建议。
武文革认为,当前,教育扶贫集中在提高山区教师待遇、选派优秀教师支教、提高设施投入标准等方面,城乡失衡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但教育差异依然存在。
武文革建议,成立城乡学校一对一发展共同体。突破县域行政壁垒,建立稳定的师资供给渠道,一所城区优质校对应一所贫困农村薄弱校,整体办学,统筹使用教师,纾解乡村支教老师流动性强、风格不一的问题。
“区域教育的改善是个系统工程,只有全面观察、整体调节才能达到应有效果。”武文革还建议把帮扶着眼点从只关注资金投入、增派人员转移到关注非资金、人力因素上来,即把主要精力放在关注学生学习能力提升、学习方法获得、良好习惯养成、创新精神培育、思维方式拓展等非资金、人力因素上来,“这些都是学生能力提升的最关键节点。”武文革说。
武文革举例,保定“城乡互动课堂”在教育精准扶贫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推出了最简版互动方案。这种尝试几乎在零投入的基础上运行,在全国同领域遥遥领先。据此,他建议,通过教育技术支持的方式,建立起新的优秀师资二次配给机制,让教师同时进行本地和山区两个学习小组同步教学,大大提高教育扶贫的精准度。
曹宗华代表:
让文化成为乡村振兴恒久动力
□记者 郑梦婷 李相伯
“扶贫不仅要扶物质,更要扶精神、扶文化,以补足贫困群众精神之‘钙’。我的建议是进一步加强乡村文化建设,让文化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恒久动力。”省人大代表、承德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曹宗华说。
“扶贫先要‘扶志’,文化在‘扶志’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事关贫困村脱贫后的持续发展,事关百姓脱贫致富的长久之计。”曹宗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在深入乡村,特别是与村干部、普通百姓座谈交流中,我一方面感受到了最基层群众对文化的渴求;另一方面也意识到部分农村地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确薄弱,公共文化供给和服务能力不足,直接影响了群众的生活质量,延缓了脱贫致富的步伐。”曹宗华说。
在各地走访调研中,曹宗华发现,目前有些地方的文化扶贫形式较为单一,有些地方还只局限于唱几场戏、搞几次文化活动。在她看来,这些文化演出等活动并不是文化扶贫的治本之策,更应从“人才”这个根本上为农村地区的文化发展做深度思考并有效施策。
曹宗华建议,对常年义务弘扬农村传统文化的骨干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鼓励支持文艺专业毕业生回农村工作,纳入“三支一扶”范畴,工作满一定年限,考核合格,转为事业编制人员,使他们安心基层,施展才华,增强农村地区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同时,要多维整合乡土文化资源,激发乡村群众的内生动力。
民间的表演艺术和民俗活动就是一种很好的文化传承。曹宗华表示,调动乡村现有民间艺人的积极性,将乡村艺人掌握的各类民间乐器、布糊画、剪纸、泥塑、刺绣等文化技能一代代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