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孙新亮 赵子超 记者 赵绅光
定州把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等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抓机制、定标准、促转变、兴文化,在广大城乡地区打出一套“组合拳”,树立起文明、健康、向上的乡风民风
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当下,反对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提倡勤俭节约的生活方式在定州市蔚然成风。
近年来,定州市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提升城乡文明程度为目标,把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等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持续推进移风易俗,通过抓机制、定标准、促转变、兴文化,在广大城乡地区打出一套“组合拳”,引导广大群众革除陈规陋俗,让崇德向善、勤俭节约的文明新风“吹散”陈规旧习,推动全市城乡群众精神面貌发生显著变化,树立起文明、健康、向上的乡风民风。
红白理事会
便民又文明
“过去,村里有红白事时,乡亲们‘宁穷一年,不穷一天’,东挪西借也要讲排场、摆阔气,谁家都不愿被比下去。一桩事办下来主家至少要花费五六万元,外出打工挣的辛苦钱,瞬间被折腾成了‘大窟窿’。”新油村党支部书记兼红白理事会会长牛英顺介绍说,很多村民对这种现象颇有怨言。
针对这些问题,开元镇于2016年12月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各村也相继成立村级红白理事会,统一制定理事会章程,推选公道正派、群众威信高、办事能力强的老党员干部为骨干,按照事前介入、事中参与、事后监督的原则,引导广大群众节俭办事、移风易俗。
“自从我们村成立红白理事会后,坚持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原则,对婚丧喜事的宴请人数和桌数、违约处理方式等都做了明确要求,理事会成员全面监督工作落实,逐步改变了原来大操大办、讲排场比阔气的不良风气。”牛英顺说。
定州市不断健全完善工作机制,将移风易俗工作纳入市领导“九个一”包联责任制,建立市、乡、村三级组织领导机制和纪委、公安、民政、妇联等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定期召开移风易俗工作调度会,推动各乡镇(办)责任落实和市直有关单位工作落实。加强村民自治组织建设,全市538个村街(社区)全部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并将红白理事会和移风易俗纳入村规民约,实现了“两个覆盖”。
一批德高望重、热心服务、崇尚节俭的两委干部、退休教师、老党员被群众推荐走上了红白理事会岗位,实现了有人管事、有章程理事、有场所办事,全程指导群众文明操办婚丧事宜。同时各村红白理事会还根据实际情况修订《村规民约》,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制定符合实际的红白事具体标准,并按照标准严格执行,既尊重了民风民俗,又削减了当事人操办之劳,还节省了百姓开支。
婚丧简办
抓牢移风易俗“牛鼻子”
“以前村里红白事帮忙的人多,村民们的老观念总觉得帮忙的人少了好像是人缘不好似的,所以吃饭的人就越来越多,这样一来主家的负担也就越来越重。我就给他们算了一笔账,一个人出去打工一天怎么也得挣个三百二百的,在这混一天就为‘蹭’顿饭值不值?”长安路街道办事处塔宣村党支部书记任宣学说,“大家都算明白这笔账后,凑热闹吃饭的人也就越来越少了,现在红白事的酒席最多也就10来桌,费用比以前省了将近一半。”
在制度的约束下,现在塔宣村文明婚丧的新风扑面而来,白事提倡厚养薄葬、文明祭祀,坚持火葬、不燃放烟花爆竹;红事提倡零彩礼、不攀比,一切从简、不铺张浪费、不大操大办,一项项文明制度的落实,让村民们既节省了资金,又保住了面子。
为确保移风易俗活动扎实推进和高效运转,定州市多次深入村镇实地调研,结合实际建章立制,制定了《关于在全市农村进一步深化移风易俗工作的实施方案》及《定州市移风易俗工作台账》,明确创建目标。同时,打造了清风店镇西三路村、杨家庄乡八里店村、大鹿庄乡东北齐村3个移风易俗创建示范村,组织各乡镇(办)进行实地观摩,召开移风易俗经验交流会,推动农村移风易俗深化乡风文明行动。
树立典型
带出文明新风尚
“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我将带头崇德向善、孝老爱亲,做到婚事新办、喜事小办、丧事简办,从自身做起,破旧俗、除陋习、树新风……”在清风店镇各村,党员干部、退休教师、乡贤能人纷纷宣誓,要做移风易俗的带头人,引领乡村新风尚。
近年来,定州市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开展家风家训教育,发挥最美家庭的示范引导作用。大力开展“好婆婆好妯娌好儿媳”、星级文明户等群众性评比活动,充分利用农村宣传栏、广播、文体小广场等阵地,运用文艺演出、公益广告、百姓宣讲等形式,广泛宣传移风易俗的目的意义,广泛宣传经村民讨论形成的村规民约,引导群众自觉执行。同时,在各乡镇(办)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村(街、社区)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推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均等化,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推出一批群众喜闻乐见、具有特色的文艺精品,吸引群众广泛参与,广泛开展节日民俗文化活动、文化娱乐活动和经典诵读活动,让优秀传统文化浸润人们心田,让广大群众时时感到文明新风就在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