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周亚彬 路钦淋
“昨天刚回国,明天我还得去山东烟台葡萄技术培训班讲课,顾不上睡个囫囵觉。”日前,记者在石家庄见到刘俊时,他刚刚参加完意大利的葡萄酒考察活动,还没有倒过时差。
作为中国农学会葡萄分会会长、省葡萄与葡萄酒学会会长,省林业首席专家,一年365天,刘俊差不多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全国各地东奔西走,以至于妻子评价他:“把外面的旅店当成了‘家’,家里却成了‘旅店’。”
“没办法,谁让我就喜欢葡萄呢!”提起葡萄,刘俊一下子来了兴致。
给葡萄穿上“防弹衣”
从1983年大学毕业到现在,刘俊说自己就干了一件事——在葡萄藤下打转。
怀来县地处北纬四十度世界葡萄种植的黄金地带,有着“中国葡萄之乡”的美誉。
虽然地理位置优越,但是怀来县绝大部分葡萄园都处于降雹区内。在葡萄藤挂果的季节,只要遇上一场冰雹就会造成不小的损失。
“冰雹来的时候,果农们就赶紧从家里拿着破被子或者渔网往葡萄架上盖,不过效果十分有限。经常是马上就要丰收了,一场冰雹下来,一年的辛苦白费了,果农们只能坐在地里流泪。”
这样的场景给了刘俊很大的触动,“一定要研究出防治冰雹灾害的新方法,为农民增收保驾护航。”
受果农用渔网阻挡冰雹的启发,刘俊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研究防雹网。
“网眼太密了影响光照,太疏了又防不住冰雹。尼龙网效果好,但是成本高;铁丝网更结实但是易生锈……”经过不断研究改进,如今采用聚氯乙烯材质的第三代防雹网不仅成本低、效果好,还能防鸟防风,达到了“一网三防”的效果。
葡萄防雹网实现了减灾技术的重大突破,填补了该项技术的国内空白,一举获得了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省推广一等奖。现如今,防雹网在全国推广使用50多万亩,实现直接经济效益20多亿元。
让“洋葡萄”落地生根
葡萄产业要想“挣大钱”,只卖葡萄是不行的。1斤葡萄的价格从几元钱到十几元,但是一瓶好葡萄酒的价格能卖到几千甚至上万元。
道理谁都懂,但是要想酿出好酒,先要种出好葡萄。然而,我国葡萄栽培的品种绝大多数为国外引进的“洋品种”,引到国内种植后往往面临着水土不服、栽培技术不配套等问题,因为盲目引种也一度导致部分种植户损失惨重。
“这些‘洋品种’都有各自的‘小性子’,生长要求苛刻。为了‘安抚’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让它们顺利开花结果,我们采取改良、杂交等手段,让‘洋水果’不仅落地生根,还结出了比原品种更优良的果实。”刘俊望着葡萄藤高兴地说。
为了满足设施、酿酒生产对特色葡萄新品种的迫切需求,刘俊和团队引进新品种200多个,建立了品种资源圃。经过多年引进、筛选和选育,成功选育出适合我省露地、设施、酿酒种植的新品种葡萄红地球、早熟红无核、阳光玫瑰等,新品种在全省推广30多万亩,为果农增收提供了科技支撑。
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
在搞好科研工作的同时,刘俊还一直没忘自己的省科技特派员的身份,积极下基层开展技术服务和技术指导。每年下乡200多天,现场培训50多次,培训果农近万人。先后在广宗、饶阳、怀来、宣化等县(市)建立规范化、标准化示范基地20多处,示范面积几十万亩。
“我的工作很繁忙,现在又是全国各地跑,因此培训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现场指导、办班培训、电话咨询等等,每到一个地方讲课我都告诉大家我的电话,谁有问题随时可以打电话问我!”
“您不担心这样会分散科研精力吗?”
“我很愿意被‘打扰’,这代表有更多的人愿意研究葡萄、种植葡萄。”对于这种“打扰”,刘俊感到非常欣慰,“我能够多帮一个人解决问题,可能中国就多一个葡萄种植能手。我还准备了葡萄种植明白纸、技术小册子、挂图、专著,做给农民看,教给农民学,带着农民干。”
在采访中,记者注意到刘俊的手上布满了伤口,大大小小共有20多个,全是在地里做农活时留下的。
“我从小生长在农村,是农民的儿子,各种农活都干过,正因为这样我才更加了解农民的不易。农村是农民的集合体,只有农民收入增加了,农村经济才会繁荣,乡村才能真正实现振兴。”
2010年,刘俊被省林业厅聘为林业科技特派员,2011年被石家庄市聘为科技特派员,2012年被省科技厅评为法人科技特派员,2012年被省科学技术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评为省优秀科技特派员。
作为中国葡萄科研领域的专家,刘俊还有一个心愿未了,“为什么我们的葡萄酒不容易卖出好价钱?说到底还是品质的问题。同样的气候不同的土壤,种出的葡萄就不一样。这方面欧洲葡萄酒强国有很严格、科学的区分,但是目前我们这里还分得不够细。”
“在65岁之前,我要把葡萄风土与葡萄酒的关系研究透彻,给河北未来的葡萄种植和葡萄酒产业发展提供一个翔实准确的科学依据,这是造福子孙的一项大工程。”刘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