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马静 郑皓天
近年来,行唐县上方乡西城仔村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开发出了红薯叶茶,给村民脱贫致富开辟了一条新路。该村投资130万元的茶厂今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实现了茶叶的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生产,制成的红薯叶茶独具北方特色,预计明年生产茶叶1000公斤,可有效带动百姓稳定脱贫增收
采摘、摊青、杀青、摊凉、揉捻、搓条……经过若干道工序,清香的茶叶便制成了。此情此景,给人的感觉有点“南方印象”,而现在,这样的场景不在远方,就在行唐县上方乡西城仔村,制成的红薯叶茶独具北方特色。
据了解,红薯叶茶是西城仔村在石家庄市税务局驻村工作队帮助下开发出的新产品,不仅提升了红薯叶的经济价值,还增加了村民的收入。村民采叶、搓茶每人每天可收入70-100元,有效地促进了农民脱贫增收。今年该村生产红薯叶茶500多斤,增收近10万元。
红薯产业是行唐县的特色产业,红薯叶茶的收益远高于红薯。“红薯叶本是红薯产业的副产品,往年大都扔掉了。工作队帮助我们村开发出了红薯叶茶,把红薯叶变废为宝,给村民脱贫致富开辟了一条新路。”西城仔村党支部书记顾双年告诉记者,2017年他们试着制茶,当年生产茶叶200斤,很快得到了市场认可,产品销售一空,注册的“御叶坊”红薯叶茶荣获中国2017河北国际第七届茶博会“消费者最喜欢的品牌”。
走进该村红薯地里,村民们正忙着分拣、收获红薯。“以前自家地里种玉米,每亩收入也就几百元,现在每亩地的收入能翻一番。”该村村民刘香荣给记者算起了增收账,“家里3亩多地流转给了村里合作社,每亩地有700元的流转金,在这里打工每天还有50元收入,大大提高了家里的收入。”
西城仔村全村223户753人,耕地1500亩,截至2017年底,还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1户54人,是行唐县10个深度贫困村之一。通过扶贫产业开发,2018年这个贫困村成功脱贫摘帽。
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据石家庄市税务局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苏建辉介绍,投资130万元的茶厂今年建成并投入使用。茶厂生产设备齐全,实现了茶叶的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生产。“预计明年生产茶叶2000斤,不仅能有效带动西城仔村百姓稳定脱贫增收,而且对周围村乃至全县发展壮大特色农业产业都具有带动示范效应,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可估量。”苏建辉说。
“酒香也怕巷子深。下一步我们正在考虑如何更好地做好市场。”刚忙完地里的活,苏建辉便来到西城仔村委会,与石家庄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视学传达设计教研室主任赵建洽谈红薯叶茶等系列产品的包装设计事宜。“要有好的销路,产品包装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苏建辉告诉记者,“将来要把‘御叶坊’这个牌子打出去,做成绿色知名品牌。”
除了创新开发出红薯叶茶,该村还硬化了街道,建设了小米加工厂,为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购置了种植红薯、谷子所需的农机具,发展集体经济,为红薯、谷子产业化、规模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改变了那么多,规划了这么多,觉得还远远不够。未来希望能流转更多的土地,种植红薯,发展红薯叶茶,壮大集体经济,同时发展酸枣叶茶、小米等本地优势产业。希望更多的工厂、企业和西城仔村合作,希望村民早日致富奔小康。”顾双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