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郑佳洵 赵彦红 郝朋起 于博源
今年48岁的农民冯立田由着性子,在唐山玉田干出了一番“大事业”,带领村民致富,成了集强农业合作社的理事长,开发了适应农民需求的手机APP,捧回“全国十佳农民”的大奖杯。
科技园区内,创建“科研+生产+服务+互联网”新模式,因地制宜发展绿色农业的“农民企业家”,这是“高大上”的冯立田。田埂菜垄间,熟悉北方粮蔬作物的生长规律,整日钻进田地里研究病虫害防治的“全面手”,这是“接地气”的冯立田。冯立田正带领着一批新型职业农民成为致富“领头雁”。
“农民一定要靠种地赚钱?换种思维方式就能改变”
“冀东粮仓”玉田县是传统农业大县,70多万人口,约86%为农民。
“一种根深蒂固的思想,就是庄稼人都得面朝黄土背朝天种地。”冯立田觉得,从耕地、播种到收割、储藏,劳累而枯燥,他想改变这一切。
19岁,借钱买拖拉机搞代耕,谁家犁地就收十几块钱;23岁,办服装加工厂,赚了人生第一桶金;38岁,成立了合作社……冯立田说,每个重大经营决策都离不开国家当时的政策背景和改革方向。
短短几年时间,冯立田带着当地村民致富了。
“合作社采用土地入股和土地托管模式,说白了,我就是给农民打工。”冯立田说,这涉及土地流转问题,他不厌其烦地给农户讲形势、讲政策。在他的努力下,合作社入社土地1.5万亩,辐射带动周边5万户农户15万亩良田,年每亩增收能达到260元以上。
“入社的2000户社员年底可以拿到分红,2018年底比较大的股东有的能拿十几万,普通农户按一家六亩地来算,平均也能拿到一万八,比之前增长了30%左右。”
“种地也要说明书?记住永远没有差不多”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推进,这座处于京津腹地的唐山西部小城,迎来了机会。
距离合作社十几公里的陈家铺乡玉米地旁,标着“环京津夏玉米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的大牌子格外醒目,课题主持单位是北京市农林科学院,350亩的示范面积,辐射面积却达到50万亩。
“我们先后和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河北农业大学等院校科研单位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让专家学者来指导生产,并建立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区。”冯立田介绍,这里的土地种植情况与京津地区极为相似,目前已经筛选出适宜京津种植的小麦、玉米新品种30多个,新技术20余项。
每逢收获季节,示范区的喜人果实也让当地农民看在眼里。你们的玉米是啥品种?怎么防治虫害?村民们纷纷向冯立田“取经”,这时他总会带着农技专家给村民们详细讲解。
“种地也有说明书,耕作、浇水、施肥、防治、收割、烘干都是学问,每一项都要精准。”冯立田不断对村民说,现在已经不是种地要“看天吃饭”的年代了,而是要给作物“把脉问诊”。
经过“专业呵护”的粮蔬作物成果喜人。合作社粮食生产基地连续多年创全县小麦、玉米高产纪录,玉田包尖白菜等特色产业经过创新和技术联合攻关,平均每亩种子、化肥、农药、农膜等生产资料成本降低50到150元,订单种植产值增加150到400元。
“明天谁来种地?互联网社会化服务一键替代”
“2014年,我们种了很多大萝卜,去掉人工成本基本没什么利润。”
怎么解决信息闭塞、打开销售渠道?冯立田建立了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和物联网控制中心,开发适合农民需求的手机APP,一些生产上的需求供应、产品销售都能在网上直接预约,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利润。
“现在已有1000多名农机服务人员、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职业经理人等作为首批用户,统一配备智能手机。”冯立田告诉记者,手机APP与电脑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同步运行,社员农户通过扫描二维码下载应用程序,利用手机平台实现“线上”销售、技术咨询,“线下”收购、技术服务。
提到农民从互联网中获得的实惠,冯立田骄傲地说,“‘互联网+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新模式让1万多农户不出家门口就可采购农资、向专家咨询病虫害等防治知识,尽享现代农业带来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