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平山县委、县政府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契机,以筹备省、市旅发大会为载体,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旅游兴县”战略,科学规划定位,完善配套设施,加强深度融合,不断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全面提升旅游发展环境,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
本报讯(记者解哲琳)近年来,平山县委、县政府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契机,以筹备省、市旅发大会为载体,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旅游兴县”战略,把发展全域旅游作为践行新发展理念、调整经济结构、促进脱贫攻坚的有力抓手,不断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全面提升旅游发展环境,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
科学规划定位
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
平山县是生态旅游资源大县,是国家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县,入选首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是我省景区数量最多的县份之一,荣获“中国最美文化生态旅游名县”“全国十佳生态休闲旅游城市”等多项荣誉。
该县在严格执行国家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区和“岗黄条例”等“上位法”的基础上,立足“省会西部生态涵养支撑区、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休闲观光农业特色区、新兴业态聚集区”的功能定位,按照全域统筹、全景覆盖、全业融合的思路,高标准编制了《平山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按照“一核引领、两线带动、三网覆盖、四区联动”的思路,以西柏坡红色旅游为核心,做靓滹沱河景观带和太行山风景带,完善水系网、道路网、服务网,打造中山文化体验区、太行山水休闲区、驼梁生态度假区、山乡农旅融合区,构建起了“一抹红带七彩”的发展格局。
同时,针对第三届石家庄市旅发大会,该县专门编制了《旅发大会总体规划》,以及公共服务设施设计、核心区夜景设计、重点片区及道路提升改等“1+8”规划体系,为构建传统要素完备、新型要素聚集的旅游发展格局规划了具体路径。
坚持深度融合
创新全域旅游发展新模式
该县深入实施“旅游+”战略,坚持全域旅游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旅发大会等深度融合发展,促进群众增收致富,推动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实现共赢。充分发挥旅游景区、景点和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建立了“旅游景区+龙头企业+贫困户”的旅游精准扶贫模式,鼓励支持周边贫困村、贫困户发展乡村旅游,培育旅游专业村50个,农家乐600余家。深入挖掘西柏坡为核心的红色文化,进一步提升了古中山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与西柏坡一起成为平山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鸟之双翼、车之两轮”。
在承办省、市旅发大会期间,该县按照“以会促建,以建保会”的原则,坚持等备省、市旅发大会与发展全域旅游同步推进。重点打造了长50公里的精品观摩线路,培育了西柏坡红色文化、温塘温泉康养、岗南滨水休闲三大旅游板块,把一批旅游新业态和公共服务项目串珠成链、串链成片。沿滹沱河打造滨水生态休闲廊道,串联西柏坡、李家庄、中山国等景区景点,继续扩大辐射带动范围,全面拉开全域旅游发展框架。
完善配套设施
厚植全域旅游发展新优势
为强化要素供给,完善全域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平山县进一步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在西柏坡高速温塘口新建了平山县旅游集散中心,完善了智慧旅游系统,通过“平山别样红”App客户端,实现了“一部手机游平山”。
同时,该县还配套建设了西柏坡游客服务中心,在旅游路沿线建成了7个旅游驿站和游客咨询服务点,配建15个生态停车场、200余个旅游厕所,按标准要求对沿途标识标牌进行完善提升。在现有15家星级宾馆的基础上,分别在李家庄、红崖古镇等地建设了一批特色小镇和商业街,推动“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全面升级。根据全县旅游景区景点分布情况,规划了全长350公里的全域旅游大环线。
2018年,平山县接待游客人数达到1710万人次,同比增长30%,旅游收入达到129亿元,同比增长35%。随着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的确定、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接待能力的持续提升,平山县发展全域旅游成效显著,呈现出了强大的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