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张梅胜 通讯员苏小立 王立伟)近年来,武强县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最大民心工程,通过建强村级党组织、扶贫产业党组织、扶贫战线干部党员“三支尖兵”,全力打好脱贫攻坚战。
选育“领头羊”,提升村级党组织“带富”能力。该县以村(社区)“两委”换届为契机,大力在农民企业家、致富能手、外出创业人员、退伍军人、大中专毕业生中物色村党组织书记候选人,推动村级党组织换代升级。村“两委”换届后,全县238个村中村党组织书记高中及以上学历占76.4%。为帮助新一届村党组织拓宽发展视野,该县组织贫困村党支部书记赴饶阳、阜城等地参观学习,为脱贫攻坚打开新思路。武强镇马头村党支部书记李辉凭借自身多年种植金银花的经验,探索建立“村集体统筹、微田园到户”模式,带领群众大力发展金银花、富硒豆芽菜种植,带动周边群众人均增收5000元。北代乡吴沙洼村党支部书记吴清涛针对本村手套加工产业布局分散、规模小的实际,争取上级支持建成两座扶贫车间,组织村民抱团发展,带动周边贫困户户均增收1.5万元。
壮大“主力军”,发挥扶贫干部“助富”作用。把脱贫攻坚一线作为锻炼、发现干部的“练兵场”,推动广大干部积极投身脱贫攻坚。在做好“四个一”活动的基础上,大力开展“回头看、拉家常、聊政策、倡美德、过暖冬”活动,组织94个驻村工作队通过召开茶话会、入户走访等形式,与贫困群众、村民代表、老党员、致富带头人深入交流,共谋发展思路。
打造“新引擎”,深挖产业党组织“帮富”潜力。抓住县域乐器制造、音乐旅游、畜牧养殖、手套加工等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壮大的有利时机,深入开展“产业链上建组织、助力脱贫党旗红”活动,发挥产业链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脱贫攻坚注入新动力。立足县情实际,该县先后探索建立了“产业链党组织+贫困户”“产业链党员+贫困户”“专业合作组织+党组织+贫困户”“产业链党组织+村党支部”“产业链党组织+集体经济”五种产业链上抓党建促脱贫的工作新模式,推动产业链党组织和党员深度参与脱贫攻坚,实现了抓党建、兴产业、促脱贫的协调共进、互促共赢。富源牧业衡水有限公司党支部协调公司高层在企业用工、饲用玉米种植、饲草鲜奶运输等多个产业链环节,向周边村贫困户倾斜,吸收900多个贫困户参与到产业链经营,104名贫困户劳动力直接到牧场打工就业。河北金音乐器集团公司党支部与周窝村、李封庄村、崔封庄村开展结对共建,推出了“乐器演奏+旅游”“乐器维修和配件加工+家庭手工业”“乐器网上销售+电商”三大特色扶贫项目,带动2100余户贫困群众走上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