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邢梅智 张千
“自从到扶贫车间上班后,平均每个月能拿到1000多块钱。党的政策真好,咱在家门口就能上班了……”6月30日下午,在衡水武强县北代乡吴沙洼村的精准扶贫就业车间里,村民孙小居正在紧张地忙碌着,伴随着缝纫机的“哒哒”声,一只手套很快在她手中缝制完成。
吴沙洼村位于武强县城西北方向20公里处,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等制约因素,经济发展长期滞后。全村共有309户836人。2017年通过扶贫工作“回头看”,重新识别贫困户10户,贫困人口28人。
为了让村民早日脱贫致富,村党支部书记吴清涛带领村“两委”班子,多方协调跑办,争取上级扶贫资金建成手套加工扶贫车间,吸收29名贫困户就业,带动贫困户年均增收1.5万元。
“车间里干的都是简单的手工活,工资计件拿,我和媳妇儿俩人一个月能挣4000多块钱。现在闺女已经嫁人了,小子在北京学理发,家里翻盖了新房,以后的生活更有盼头儿了。”52岁的吴立水高兴地说。
党旗始终飘扬在脱贫产业发展的道路上。吴沙洼村所处的北代乡有手套加工传统,2016年10月,北代乡手套加工产业联合党支部成立。该支部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走出了一条“以基层党建引领脱贫攻坚,把支部建在扶贫产业链上”的创新路子。
据北代乡手套加工联合党支部书记葛万凯介绍,原来乡里的手套加工都是家庭小作坊,以次充好、互相压价等行为时有发生,导致乡里的手套加工业慢慢衰落。联合党支部成立以后,首先制定了《武强县手套加工行业自律公约》,让大家互相监督、互相制约,营造有利于产业健康发展的市场环境。其次,为使大家从“单打独斗”变成“抱团发展”,联合党支部整合行业资源优势,帮助大家统购原料,既降低了成本,又保证了质量。
与此同时,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对实体经济的冲击越来越大。对此,联合党支部组织各企业、摊点开展网络销售,在天猫、淘宝等网络平台专业销售公司签订合作协议,进一步拓宽了销售渠道。同时联合党支部还制定了手套产业年度计划和中长期发展规划,为手套加工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理清了思路、指明了方向。
俗话说得好,“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看头羊”。北代乡田沙洼村田金栋老两口,年龄都在70岁以上,在联合党支部的党员指导下,也学会了使用半自动钉扣机,通过从事手套腕带纽扣加工,实现了脱贫致富。2018年,老两口收入达到4.7万元。“我们联合党支部的14名党员都是行业骨干,有丰富的生产经验和良好的专业技能,努力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贫困户进行技术讲解,帮助他们解决生产中的难题。”葛万凯说道。
北代乡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党员示范作用,逐步建立起“党建+产业扶贫”的有效模式,形成了以吴沙洼为中心,覆盖留寺林、张沙洼、解村等周边19个村的手套加工产业片区,30个企业进入产业链,年产2000万副手套,带动了周边2000多名村民、550余户贫困户增收致富,真正让扶贫事业水有源、木有本,托起全乡群众的致富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