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永亮
在渤海新区,有一座具有中东欧风情的魅力小城——沧州中捷产业园区,这里见证了中国与捷克、斯洛伐克等中东欧国家的60多年的友谊。
独特区位优势
发展机遇叠加
中捷辖区面积26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万,处于环渤海经济圈的前沿地带,毗邻渤海,东临黄骅港20公里,北距天津100公里、北京210公里,是港口腹地对接国际市场的重要通道,具有纵横交错、密集便捷的“海陆空”交通网络。黄骅港与天津港、山东东营港翘首相望;石黄、津汕、沿海3条高速以及205、307两条国道和朔黄、黄万、沧港3条铁路四通八达;中捷通用机场正在加快建设,年内可正式启用;石衡沧港城际铁路、环渤海高铁和京沪二线已确定途经域内,这里已成为我国北方综合交通体系最发达的区域之一。
基于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外事背景,当前中捷正迎来“一带一路”倡议、中东欧“16+1”合作、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环渤海合作发展、河北沿海率先发展等机遇叠加,已成为继三十多年前的深圳、二十多年前的浦东和十多年前的滨海新区之后,国内最具发展活力的区域之一。
友谊基因深厚
铺就开放之路
中捷产业园区前身中捷友谊农场,是一个国际合作大型农垦企业。捷政府向中国赠送了670台可耕种7000公顷土地的农业机械设备。1956年7月,为永久纪念中国和捷克斯洛伐克两国人民的友谊,经国务院批准,将接收这批设备的地域命名为“中捷友谊农场”。2003年7月河北省农垦改制,中捷农场更名为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2007年渤海新区成立,中捷更名为沧州渤海新区中捷产业园区,中捷友谊农场名称继续保留。
2015年5月,经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复,在沧州渤海新区中捷产业园区成立河北沧州中欧产业园,是河北省唯一一家省级国别产业园。2018年2月14日,工信部正式批准在沧州中捷友谊农场设立中国—中东欧(沧州)中小企业合作区(以下简称“中东欧合作区”),中东欧合作区分为核心区和拓展区。成立60多年来,一直与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等中东欧国家在政治经贸、文化教育等方面保持着长期友好往来,成为国内唯一一个面向中东欧国家的中小企业合作区。
科学编绘蓝图
引领产业多元
为贯彻落实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中国—中东欧(沧州)中小企业合作区建设实施方案》,按照《中国—中东欧(沧州)中小企业合作区规划纲要》确定的“国际标准,欧洲特色”的规划思路,中东欧合作区紧紧围绕开放合作这一主题,坚持以通航产业为龙头,以对外贸易为先导,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高端制造为重点,带动商务、研发、孵化、文化、体验等产业全面发展,把欧洲特色高端园区建设与生态绿色园区建设相结合,积极探索与中东欧国家在通用航空、高端制造、商贸服务、文化交流等领域的合作。
中东欧合作区总规划面积36.75平方公里,起步区面积3平方公里,拓展区面积268平方公里(中捷全域),已初步谋划了“两区三园”的发展格局。一是都市商务区,依托黄骅新城,以打造“中国——中东欧贸易基地和文化交流中心”为目标,建设合作区商务中心、合作论坛永久会址、尼特拉风情小镇等。二是科技创智区,以打造“中国——中东欧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为目标,建立中东欧合作技术转移平台、高教园区、中小企业孵化中心、研发平台。三是通用航空园,重点加强与中东欧国家航空企业对接,打造以大型飞机拆解、客改货,飞机制造、销售、培训、物流、会展,军民融合等产业为主的全产业链条。四是高端制造园,主要承接现代医疗设备与器械、高端现代教学设备、大型动力设备、机器人与智能制造装备、3D打印等高端装备产业转移和科研成果转化、孵化。五是中欧绿色产业园,加强与捷克、斯洛伐克、波兰、摩尔多瓦等中东欧国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合资合作,打造国内首屈一指的面向中东欧国家的绿色农产品交易和深加工基地,同时积极引进中东欧国家现代农业方面的先进技术,加快推进“三区同建”,打造农村生态文明示范区。
中东欧合作区充分利用现有的多元化产业优势,提高产业集群带动性,遵循“以大带小”“以老带新”“以国内带国外”这一发展原则,逐步实现现有产业资源通过途径优化与国外项目进行有效“嫁接”。当前,已有捷克商务中心、斯洛伐克商务中心、捷克fair航校、尼特拉葡萄酒庄、韩国星宇汽配等在内的60余个涉外项目,总投资超580亿元。其中, 捷克fair航校项目,依托中捷通用机场,开展飞行培训;尼特拉葡萄酒庄项目,投资1.2亿元,占地800亩,集酒品酿造、酒文化传播于一体,年产量30万吨,产品得到市场一致好评;捷克啤酒项目,引进捷克啤酒酿造技术,年生产捷克皮尔森啤酒30吨。海捷教学设备项目,生产高端多媒体教学设备,在合作区和捷克设有两个工厂,目前正在以捷克为跳板,进军欧洲市场;中冶京诚矿用自卸车项目,一期投资5亿元,致力于打造亚洲规模最大的矿用自卸车生产基地,目前产品已销往澳大利亚;韩国星宇汽配项目,投资8亿元,占地100亩,年产沧州现代汽车YC(瑞纳升级)型车身覆盖零部件4万台(套),年产值11亿元。韩国摩帕汽配项目,投资4.5亿元,一期占地62亩,年产汽车配件250万套,年产值8亿元;捷克商务中心、斯洛伐克商务中心,集贸易、留学、投资、交流等为一体,业务涵盖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10余个国家。
营商环境优越
发展动力十足
中东欧合作区作为对外开放、融入“一带一路”倡议重要举措,被列入重要工作议程,在项目、资金、技术、人才、地、试点等方面均给予倾斜和重点支持。省、市、新区和园区相继开展“三深化”“三提升”活动,召开全方位、全要素服务企业对接会议和重点工作点评问责会议,大力优化营商环境,坚定不移为市场主体保驾护航,推进“放管服”改革,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同时积极对接国家部委层面对外合作机制,争取更多政策支持。
总投资89.15亿元的“五大先导工程”正在稳步推进,将使中东欧合作区基础设施更加综合完备。一是建立北航教育园培训中心,促进高端产业发展。打造“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链条,为通用航空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支持,预计2021年底前投用。二是加大机场改扩建工程,完善京津冀现代综合交通体系,新建包括3600米跑道、机库、航站区、空管区、助航灯等在内的配套设施,为通用航空产业发展提供硬件支持,以此带动制造、维修、拆解、销售、培训等链条产业发展,通过以色列大型飞机客改货、法国飞机拆解以及飞行培训等龙头项目,吸引一大批中东欧国家上下游配套项目入驻中东欧合作区,形成聚集效应,工程2020年底前达到飞行条件。三是建设中东欧16国商务中心及配套设施,打造集会展、商务办公、商业服务、文化交流、旅游于一体的欧洲风情小镇,为中东欧合作区建设、合作论坛举办提供完善的服务功能配套,项目将于2020年底前主体竣工。四是建设尼特拉小镇,促进乡村振兴。形成以红酒展示销售、文化交流、商务会展、餐饮住宿等于一体的万国酒庄及捷克啤酒屋、红酒博物馆、会议中心、商业综合体等内容,打造全景展示中东欧风情的特色小镇,并以此为载体,打造合作区内的中东欧文化交流中心,项目一期2020年底前运营。五是打造奥特莱斯小镇,创建新型现代产业模式。提升中东欧合作区商业综合配套水平,打造国内一流商业综合体,预计2021年底运营。目前,已建立项目专班,进行自我加压、加速推进,按要求的时间节点高质量完成任务目标。
构建合作平台
开启共赢之路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东欧合作区始终以开放的胸怀和优越的条件,迎接优质的产业项目和国内外知名企业。自2015年起,中捷分别在捷克、斯洛伐克设立办事处,加强与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等欧洲国家的交流与合作。驻欧办事处成立两年多以来,举办推介活动20余次,搜集项目线索200余条,达成合作意向30余个。聘请境外招商代理,与捷克、斯洛伐克、波兰、荷兰4个国家的多个政府机构、行业协会、知名企业签订境外招商合作代理协议,定向输出中捷对外招商的产业方向、项目需求、活动安排,有针对性地掌握不同国家的产业格局和政策,以点对点的形式进一步扩大和聚焦行业信息收集的有效性。通过招商代理,中捷成功吸引捷克鲨鱼飞机、VRM飞行模拟器等优质项目。进一步拓展国内招商渠道,与捷克、斯洛伐克、黑山等国家的驻华使馆建立了定期沟通机制,通过驻华使馆,加强与该国意向企业的对接洽谈。
自2013年起,中捷连续成功举办了五届中国捷克斯洛伐克友谊农场对外合作推介会暨驻华大使交往年会,吸引了40余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驻华使节,全球3000余位知名企业、协会、高校代表到访中捷。五届推介会在通用航空、高端装备制造、现代农业、合作办学等领域签署了总投资超500亿元的合作项目。利用域内的渤海新区大学科技园科创平台优势,吸引中东欧先进技术向国内转移,孵化优质产业项目。目前,已有与乌克兰文尼察国立技术大学共建的中乌新能源技术与应用创新中心等9家省级以上科创平台落户。其中,中乌新能源技术与应用创新中心,投资3亿元引进乌克兰新能源及应用领域的技术成果与专家团队,未来将实现年产值6亿瓦时的新型动力固态锂离子电池及聚合物储能电池生产。
到2025年,中东欧合作区全面建成,对外开放水平显著提高,累计引进欧洲企业(合作项目)100—150 个;中东欧企业服务中心对外合作交流的重要窗口功能更加完善,中欧合作服务平台功能完备、机制规范,合作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传统产业完成优化升级,现代服务业实现跨越发展,世界先进制造业集群初具规模;中欧合作区引领示范作用凸显,产业合作基地功能配套、公共服务和转型升级能力显著增强;中欧产业合作层次、企业对接能力进一步提升,中欧高水平合作体制机制基本形成。
放眼未来,中东欧合作区正以包容的步伐,瞄准高质量发展,释放对外开放发展活力,强力打造中东欧中小企业合作区“金字招牌”,为“一带一路”倡议、中东欧“16+1”合作添砖加瓦,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