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曹巍 常素莉 通讯员 安献锋 张莎
12年里,他几乎跑遍了赞皇县所有的村,远赴全国13个省份实地采访;
12年里,他将128位老兵的故事整理成7本“书”,形成了百万字的历史资料;
12年里,他始终葆有“为后人留下更多英雄资料”的信念……
他,就是来自石家庄市赞皇县的退伍老兵李兰祥。
为了留住英雄的记忆
“客人来了,欢迎啊!”初次见面,李兰祥热情地向记者打着招呼,他精神矍铄、身形笔挺,很难想象已是一位82岁的老人。
李兰祥1957年参军,1964年转业到地方工作,1998年退休。2007年起,他开始搜集整理赞皇籍老兵资料。“我的亲戚朋友里有很多当兵的,有一次,我和参加过抗日战争的伤残军人闲聊,他的英雄事迹让我很受感动,那时我就萌生了收集抗战老兵故事的想法。”
有了这个想法后,李兰祥很快就付诸行动。在搜集过程中,他从县民政部门获得了一些老兵的名单与资料,资料上只有对老兵的一些简要介绍,于是他四处询问,哪里有线索就到哪里,结果越查线索越多,越问老兵越多。
这更加坚定了李兰祥填补赞皇籍老兵英雄故事空白的决心。“他们是我们赞皇的英雄和骄傲,我们必须为后人留下更多的历史资料。”
“你们看,这些就是我的成果。”李兰祥一边从箱子里小心地拿出一本本“书”一边向记者介绍。2007年至今,他已搜集到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战役的128名赞皇籍老兵的英雄事迹,并辑印成册,包括《美好的回忆》《山村的骄傲》《赞皇老兵风云录》《新一代最可爱的人——赞皇篇》等7册。
千里奔波访老兵
“倒下的烈士,我们要缅怀他们的功绩,弘扬烈士精神,用烈士精神凝聚党心、军心、民心,让正能量在全社会广泛传播,使人们真正从心中得到教育,受到启迪。”这是《赞皇老兵风云录》前言中的一句话,也是李兰祥的坚持和信念。
7本资料册、100多万字的搜集整理,对于年轻人而言都有些吃力,更何况对于一位七八十岁的老人,但李兰祥还是坚持了下来,并且一做就是12年。
谈到搜集的过程,李兰祥没有任何的疲惫神情,从他身上记者看到的是一种平静和坚持。他笑着说:“刚开始,因为没有经验,跑了不少冤枉路。现在交通和通讯都发达了,再加上跑了这么多年,积累了一些经验,为我节省了不少时间。”
从2007年到现在,李兰祥已经跑了全国13个省份,搜集到128名老兵的详细资料。“跑的最多的是赞皇县,几乎所有的村都去过,刚开始的时候我是租车,后来为了节省开支,就骑自行车、坐客车、搭车。”
为了确保搜集资料的真实性、客观性,对每一位老兵的事迹,李兰祥都要采访多个人。有时候遇到年纪大一点的老兵,一时记不太清楚,他还要来回跑很多次,才能获得完整的资料。
不是在走访的路上,就是在整理资料,这是李兰祥的日常。“我一般都是用手抄的方式来整理搜集到的资料,不会用电脑打字。”在李兰祥的办公桌上,摆放着从事这项工作以来用尽的整整两盒笔芯,足有上百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随着年龄的增加,李兰祥整理书稿也开始变得吃力,有时为写一篇文章反复修改十来遍。经过多年的努力,他终于整理形成了百万字的珍贵资料并找到一些珍贵的老兵照片。
这个梦想还要继续坚持下去
问起李兰祥继续坚持的理由,他说:“我爱做这件事,这件事特别有意义。我不觉得累,家人对我这项工作给了不少支持。我想为我的家乡和后代做些事,给赞皇留下些抗战历史资料。”
正是因为有了坚定的信念,12年来李兰祥坚持不懈,已经先后花去10多万元。他的资料册大部分都送给了相关部门和其他老兵。“我把这些书留做县里抗战老兵的资料,希望后人能够全面了解那些为我们的家乡做出过突出贡献的英雄们。”
虽已八旬有余,李兰祥仍然想加快脚步。“再不抓紧时间,可能就无法获得这些英雄的第一手资料了。我之前和一些老兵约过采访时间,可到约定时间才知道他们已去世了。”谈起这些遗憾,李兰祥觉得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
闲暇之余,李兰祥也会种种蔬菜、做做健身操。“身体健康了,才有精力去做这项工作。我是一个老兵,愿意把这项工作一直坚持下去。”他满是皱纹的脸上写满了军人的刚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