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区域雄安新区

用真情书写乡土

——对话雄安新区农民作家刘卫宁

刘卫宁

□记者 王渊

对于生于雄安、长于雄安的农民作家刘卫宁来说,2018年具有里程碑式的特殊意义。这一年,他入选省“十佳正能量网络人物”“中国网事·感动2018”三季度网络人物。他用最真实淳朴的语言书写乡土、写意生活的第一部小说集《2017,家在雄安》出版发行。就此,记者采访了安新县作协副主席、《雄安文学》编辑部主任刘卫宁

记者:欣闻你的小说集《2017,家在雄安》不久前出版发行,请你介绍一下该书的具体情况。

刘卫宁:《2017,家在雄安》收集了我近几年,包括2017年雄安新区设立以后写的文学作品,内容有短篇小说、小小说和闪小说和部分乡土散文。这本小说集还承蒙省作家协会主席关仁山先生作序并题写了书名。

我生长在农村,对乡土有刻骨铭心的深情。我的小说大多选用农村背景、汲取农村素材创作,怎么读都有一股子土味。我打小接受爱国英雄主义教育,对历史、战争和英雄有一份崇敬情怀,所以在书中,历史、战争题材占了很大比重。我了解父辈们的艰辛,懂得他们练就的坚忍不拔的生存本领和锲而不舍的生存勇气。我尊重他们,爱他们,写他们。在他们身上,我读懂了人性的复杂和真实。我觉得他们是真正的智者。那种朴素的智慧和感悟,足以照亮后来者人生之路。

这本小说集虽也有分档归类,但并没有明确哪个是历史和未来,哪个是乡土和情感,哪个又是人生和人性。说实话,这些命题我自己也没全弄懂,读不懂,或许也是文学的魅力所在。书写乡土、书写乡亲、书写人性,用最真实淳朴的方式写意生活,画一幅或恬静隽永,或淳厚浓郁的乡野风情水墨画;用手中的笔记录雄安书写雄安,畅想未来美好的雄安。这是我写作的初衷,也是我永恒的初心。

记者:请谈谈你的人生经历和创作历程。

刘卫宁:我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农村,从小打过猪菜,拾过柴禾,会干各种农活。中学时我喜欢上了文学并为之着迷。初中毕业后辍学,我怀揣着文学梦回归乡土。那时候,我把自己有个比拟:《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或者《人生》中的高加林。我清楚自己或许在重复他们的路,但不屑于他们人生道路上的际遇和选择。我想我一定会比他们强,我或许能够改变一部文学作品的结局。然而事实证明我错了,如果每个人都能改变世界,路遥写出的就不是《平凡的世界》,就不是《人生》了。

在现实的生活里我败了。在文学没落和金钱疯狂的纠结之中,我一败就是20年。我的失败不关乎理想,因为我的理想是文学而不是钱。我经过商,卖过苦力,一道道叫做“钱”的坎儿,我从没有轻松跨越过。幸好还有那个文学梦想支撑,我才挺了过来。在生活的重压下,我用文学支撑;在世俗的诱惑前,我用文学抵抗;在心生绝望时,我用文学救赎自己。

媳妇曾无奈地说:“写就写吧,总比闲时打麻将耍钱强。只要不耽误干活挣钱,我就不管你了。”这话听起来怎么都不像一个贤淑妻子说的话,可在那时,这已经是对我最大的鼓励了。

寻寻觅觅,走走停停,喜欢文学已经30年,近几年,我终于写出了一些成绩,包括在报刊发表、征文比赛获奖和最近出版的小说集。这些都是我前些年不敢想的,原来,来自生活的历练、沉淀、思考才是最好的文学课老师。

记者:人的一生中有许多梦想,有许多可干的事情,你为啥对文学情有独钟?

刘卫宁:在2013年以前,文学对于我来说,一方面是精神支柱,无比敬畏。敬畏文学时,我郑重其事地写,写出来没想过投稿,也不示人,因为在村里找不到知音。另一方面,文学又是解压良药,烦恼苦闷时在网上写写打油诗戏谑别人或者自己,一闹一笑,心情就轻松了。

2013年安新作协成立,我又见到了多年未曾谋面的冬子李、阿民等文友,在他们的引荐下加入安新作协。我的小说《你就是我的枪》在征文比赛中得了一等奖。从那开始,我的文学之路才算回到正轨。

我终于有了一个支持我的平台,有更多机会展示自己作品了。2013年,我认识了安新文广新局的王迦梁局长,由此得到他不遗余力的支持。有一次,我无意中说因为俩孩子放暑假,自己摸不到电脑没法写东西,王迦梁竟决定借给我一台电脑,并亲自送到我家里。那天,我对着电脑坐到半夜一字没写,心里反反复复想着一句话:不写出点成绩来,就太对不起领导的支持了。2015年,我发在网上的散文《于庄村的八路坟》引起反响,安新县政府把我们村荒芜的八路坟修建成烈士陵园。这一结果让我意想不到,原来文学还有这个功用!这件事增强了我的信心和使命感,之后两年中,我在报刊上发表了数十篇小说,还获得了一些奖项。这些成绩,和一直帮助我的“贵人”们是分不开的。文学成就颇高的冬子李,在创作上对我全方位帮助引领。阿民,初中时我们就在一起办文学社,刻油印小报,这几年更是相扶共勉,同学情谊历久弥新。还有支持我的所有亲人朋友。和他们在一起,我创作的劲头从没有减弱过。

记者:你对未来的雄安新区和自己今后的创作有何期望?

刘卫宁:2017年底,受到一次作协活动的启发,我创办了“大王记忆”公众号,开始搜集整理留存大王镇本地文史资料。这件事得到新区各级领导的支持。2018年5月,安新作协成立《雄安文学》编辑部。在雄安市民服务中心工地当小工的我脱下工装,来到编辑部当编辑。我编辑刊物,料理作协事务,编辑运营《雄AN文学》和《大王记忆》两个微信公众号,虽然忙碌但很快乐。

雄安新区在我的家乡落地后,我兴奋无比。不是每个人都能赶上这千年机遇的,所以,我想写一部长篇小说,名字叫《家在雄安》。写长篇,对于我这个文化不高、底子很差的业余作者来说难度很大,但我有信心,想写就必须写出来。每个写作者都有一份浪漫主义情怀,我也一样。我心目中的雄安,一定是个历史底蕴深厚的雄安,一定是文化创新发展的雄安,一定是诗意的雄安、美丽的的雄安。我会朝这个方向不断努力,为这个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的“未来之城”一直写下去。

2019-02-12 ——对话雄安新区农民作家刘卫宁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35353.html 1 用真情书写乡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