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王金堂 贾佳 记者李艮春)保定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持续推进精准脱贫,聚焦打硬仗补短板,贫困群众生活进一步改善。以“两不愁、三保障”为重点,易县、博野县顺利实现脱贫摘帽;2018年实现减贫7.1万人;顺平县、唐县、曲阳县、涞水县4县通过省脱贫退出核查。
2019年,保定市突出“精准”,重点解决好突出问题,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因村、因户、因人制宜精准施策,大力推进实施产业扶贫“钱袋子”、易地搬迁“挪穷窝”、教育脱贫“拔穷根”、社会保障“兜底线”、生态脱贫“聚宝盆”五大精准扶贫脱贫工程,落实产业、就业、帮扶、教育、培训、社会保障、利益联结等“七个全覆盖”,确保各项政策扎扎实实到地头、到炕头、到人头,努力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以促进贫困群众增收为核心,大力发展产业、就业、科技扶贫,确保实现每个贫困户2个以上增收项目覆盖。大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9月底之前阜平县、涞源县全部完成剩余搬迁人口集中安置区建设,年底前全部完成搬迁任务;并按照“两区同建”要求,全部落实后续扶持措施。用好用足上级政策资金和社会帮扶资金,继续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水平。一方面加快推进省支持的阜平、涞源“双基提升”(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建设,确保完成年度建设任务,为两县如期脱贫摘帽创造条件;另一方面指导各县用好允许将财政扶贫资金支持贫困人口较多的非贫困村的政策,加大对非贫困村支持投入力度,改善村容村貌,减少“反差”,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该市深入推进产业扶贫提质增效行动,市扶贫办与农业农村、自然资源和规划等相关部门凝聚合力,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与脱贫攻坚紧密结合。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市各项决策部署,以推进环京津特色农业扶贫共同行动为牵引,实施特色产业扶贫工程。发挥产业扶贫专班牵头作用,协调、组合实施特色种养、林果、光伏、乡村旅游、电商、家庭手工业等特色产业扶贫工程,继续增加投入,提高质量水平。保定市农业农村局围绕贫困县特色产业发展,组建从省到村的专家服务和技术指导体系,开展到村到户的技术服务,提高扶贫产业科技含量。保定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每年聘请1400多名贫困人口当护林员,实现稳定增收……
同时,全市以深化京保扶贫协作为重点,科学谋划编制、启动2019年帮扶项目。组织市直相关部门和8个受帮扶县与北京相关区和部门加强沟通协调,努力在更广领域、更深层次开展扶贫协作。深化“五包一”“三包一”“一包一”帮扶机制,落实四级书记遍访贫困对象制度,用好中直、省直等帮扶资源,加强和完善服务保障,创新帮扶手段,提高帮扶成效。动员市域内民营企业、社会团体等更多社会力量以不同形式参与脱贫攻坚,汇聚更大攻坚力量。
按照保定市制订出台的《关于建立健全脱贫巩固提升机制的意见》,进一步建立完善脱贫巩固和防贫长效机制。脱贫不脱政策,贫困户脱贫以后,原来享受的教育、医疗、产业等政策并不会随着脱贫退出而终止,会继续延续一段时间。脱贫不脱支持,贫困县退出后,中央、省、市的资金、产业、就业、土地等各项支持措施将会继续,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还会持续改善,特别是还将通过建强村级基层组织、培育农村致富带头人、壮大村集体经济来实现村一级的自我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脱贫不脱帮扶,“五包一”“三包一”“一包一”工作还会持续,帮扶责任人要继续联系脱贫户,及时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加大对低保户、重病户、残疾户、无劳户等特殊贫困群体的监测和扶持力度,并通过提高社会保障标准、推广防贫保险、提高贫困孤寡老人集中养老覆盖率等方式,强化多重保障,完善防贫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