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河北画卷特刊

廊坊:协同发展迎风起 改革创新立潮头

□通讯员 孙亚安 张迪 记者 祝雪娟

围绕“新时代加快建设经济强市美丽廊坊”发展目标,按照“五位一体”总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守发展、生态、民生三条底线,大力实施协同发展、科技引领、开放带动、生态支撑主战略,将廊坊建设成为科技研发创新成果转化引领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聚集区、京津冀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

廊坊是一座“火车拉来的城市”,100多年前,京山铁路在此设站,才使得廊坊由一个偏僻小村逐渐发展为城市。如今的廊坊,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深入实施,全域处于北京、天津、雄安新区黄金大三角的核心区。改革开放40年来,廊坊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全市生产总值2017年达到2880.6亿元,比1978年增长346.1倍,年均增长12.9%;全部财政收入达到673.1亿元,比1978年增长687.9倍,年均增长17.7%。改革脚步从城镇到农村、从经济领域向各个领域全面延伸、逐步深化,经济社会发生全方位的历史性转变,改革开放已成为新的时代精神。

近年来,围绕“新时代加快建设经济强市美丽廊坊”发展目标,廊坊紧紧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北京新机场及临空经济区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等重大历史机遇,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守发展、生态、民生三条底线,大力实施协同发展、科技领引、开放带动、生态支撑主战略,推动各项事业发展取得了新成绩。廊坊,这座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京畿之城,正站在新时代的新起点上,再一次焕发青春。

经济体制深刻变革,新旧动能转换力促产业转型升级

改革开放40年来,廊坊市的经济体制发生了深刻变革。1978年,全部工业增加值仅为2.9亿元,全部为国有、集体企业,外资与民营企业还是空白。改革开放以来,股份制企业、外资企业实现从无到有,民营经济从弱到强。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821.5亿元。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2096.9亿元,占GDP比重达到72.8%。

产业结构不断演进。农业基础性作用不断强化,工业实现持续快速发展,服务业迅速发展壮大,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41.7:41.3:17.0调整到2017年的6.5:43.8:49.7,期间实现了由以一、二产业为主到由二、三产主导的产业发展格局。

廊坊市坚定不移去产能,整体退出2家钢铁企业,消化产能1000万吨,“散乱污”企业治理12003家,关停取缔数量达到86.2%,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下降27.3%。

近年来,廊坊市坚持以引进和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发展方向,逐渐形成了新型特色产业集群。廊坊开发区以建设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大数据产业)为契机,先后吸引了华为技术、润泽科技、科大讯飞和中关村互联网文化创意产业园等近50家骨干企业;北京亦庄·永清高新区以发展“互联网+智能制造”和电子商务为重点,成功引进了中轻造纸装备基地、河北视窗等一批产业龙头;香河开发区先后吸引了德国尼玛克、汇天威、美国ATI、安川都林等世界机器人巨头企业落户,形成从研发、核心零部件生产,到本体制造、系统集成、示范应用为一体的机器人产业集群。截至今年10月底,该市已建成4个大型数据中心,在线服务器数量60万台,数据存贮规模位居我省第一。

廊坊市服务业发展驶入快车道,成为拉动经济增长新引擎。2017年,全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431.8亿元,比1978年增长1021.7倍,占GDP比重达到49.7%,比1978年提高32.7个百分点。

描绘生态文明画卷,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

近年来,地处京津冀协同发展核心区域的廊坊,始终把做优生态环境作为发展底线,大力淘汰落后产能,力促产业转型升级,狠抓环境污染治理,着力打造绿美生态,让绿水青山成为廊坊的“金山银山”。

围绕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目标,特别是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北京新机场及临空经济区周边,廊坊市实施了经济林建设、廊道绿化、城镇绿化、村庄绿化等工程,强力推进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建设。

从2017年开始,廊坊市的农村居民逐步告别了烧煤取暖的方式,老百姓做饭、取暖全都用上了清洁能源。为了减少燃煤取暖对大气的污染,2017年至今,廊坊市先后投入冬季清洁取暖财政资金87.86亿元,累计完成“气代煤”91万户、“电代煤”8万户,基本实现农村地区无煤化。同时,城镇淘汰35蒸吨及以下燃煤供热锅炉199台、1336蒸吨,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实现“清零”,全域压减燃煤效果显著。

改革开放40年来,廊坊市以推进农业产业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加快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拓展农业新业态为重点,依托项目调结构,做强龙头促转型,做响品牌赢市场,全力打造科技、绿色、品牌、质量“四个”农业,构筑具有廊坊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农村愈加繁荣,农民增收的空间不断拓宽。

城市面貌换“新颜”,百姓乐享改革发展成果

改革开放40年,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廊坊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调整完善城市发展蓝图,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持续改善人居环境。

2018年,廊坊市按照“打造京津冀城市群重要节点城市”功能定位和城市基础设施三年提升总体安排部署,全年共组织实施了4大类86项重点工程项目,特别是“断头路”打通工程。近两年来,共组织实施了30项总里程60公里的“断头路”打通工程。经过近40年的建设发展,目前,廊坊市建成区道路长度512公里,道路面积1018万平方米,桥梁49座,人均道路面积17.8平方米。

覆盖主城区和开发区的“厕所革命”,是廊坊提升百姓生活品质的又一个发力点。1990年以前,廊坊市区的几十座公厕全部为旱厕,臭气熏天、蚊蝇横飞是当时公厕的普遍状况。1990年以后,廊坊市大力推广水冲公厕,逐年推进新厕建设和旱厕改造工程。2018年,主城区新增129座高标准水冲厕,公厕总数达到275座。

为让广大市民充分享受民生福祉,廊坊始终把城市公用事业视为重大民生工作。改革开放40年来,廊坊市供水能力由1978年的1.1万立方米/日跃升至2018年的22.3万立方米/日,增长了20倍。改革开放以来,廊坊市的供热事业有了巨大的提升,建市之初,总供热面积仅为50万平方米,截至2018年供暖季,廊坊市主城区共有8家集中供热企业,集中供热面积约3125万平方米。

廊坊市积极发挥社会保底作用,提升服务质量,在民政领域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数据显示,仅2005年以来,廊坊市就先后11次对低保标准进行了调整提高,全市平均保障标准从每人每月65元提高到693元,增幅达10.6倍。

廊坊卫生部门加密急救网络,全力打造“小于15分钟急救圈”。他们在城区建成了10家网络医院,运行19个急救站点,主城区急救半径控制到3至8公里之间,救护车抵达现场时间通常不超过15分钟。截至10月12日,今年市区急救站出车总数13872次,救治病人11588例,平均到达现场时间为10分钟。

2018年,廊坊市共有贫困户2071户5261人(其中包含标注已脱贫不享受政策110户304人)。今年以来,廊坊市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脱贫攻坚政策措施,紧紧围绕廊坊贫困人口特点,立足解决贫困人口实际困难,开展了健康脱贫、教育脱贫、助残脱贫、危房帮建、兜底保障、产业就业帮扶以及金融扶贫、科技扶贫等系列脱贫帮扶专项行动,推动各项帮扶政策得到有效落实。截至目前,实现本年度脱贫退出1474户、4189人,圆满完成了与省签订责任书今年脱贫退出4000人的目标任务。

2018-12-19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32264.html 1 廊坊:协同发展迎风起 改革创新立潮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