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专版

从传统汽车制造企业到科技型创新企业

父子两代“长安人”眼中的变迁

父子俩商讨解决技术难题。

□ 赵子超

人物档案:父亲袁建强,49岁,河北长安冲压车间模具维修工;儿子袁达,24岁,河北长安冲压车间模具管理员。

从最初的老牌军工企业到现代化大型国营企业,经过改革的洗礼,河北长安汽车有限公司“破茧成蝶”,完成由传统汽车制造企业向科技型创新企业的“蜕变”。公司车型也从长安星卡,到长安微车,再到现在倍受欢迎的欧诺S系列。这其中,凝结着一代又一代“长安人”的心血。

河北长安冲压车间的袁建强和袁达父子,他们30年奋斗在汽车生产一线,见证了河北长安的高速发展历程,体验了科学技术带来的巨大红利。

六套设备更新换代,见证改革发展路

袁建强今年49岁,是张家口市人。1988年,由于军工企业合并,他来到定州市的原河北胜利客车厂工作。后来,历经军转民、企业破产重组,自2003年开始到河北长安工作。

“我到河北长安时,正值企业刚起步,车间、厂房、办公场所等各种条件都很艰苦,大都是以前的老房子。”

与今天河北长安的自动化生产相比,建厂初期的生产模式几乎全凭人工。

“那时,不但自动化程度低,设备上的气路还经常出问题。只要一个点位发生故障,整条生产线就会停下来。”袁建强说。

为了更好地解决生产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袁建强自费购买了许多关于气路修理方面的书籍,利用晚上和假期时间进行学习。仅仅两个月,他就初步掌握了气路修理相关知识,成为车间的“技术骨干”。后来,只要设备一出故障,他准能在20分钟内解决问题,恢复生产。

“我来河北长安15个年头了,车间里的设备更新换代了6套。”袁建强说。现在,生产线上的“焊接机器人”早已替代了工人繁重的劳动,车间内只有几名操控技术人员。目前,河北长安日产可达500辆。

薪火相传,言传身教严格把关

“我能到河北长安工作,完全是受到父亲的影响。”袁建强的儿子袁达说,他从小就爱听父亲讲述工作时的故事,耳濡目染的就对机械设备产生了浓厚兴趣。高考填报志愿时,他选择了机械设备制造专业,毕业后来到长安公司。

“袁达工作很积极,有想法,有点子。刚参加工作时,遇到不懂的问题,他会想方设法弄明白。”提起自己的儿子,袁建强十分骄傲,“遇到难题时,他还会回家来问我。我解答不了的,他就去请教车间的老师傅们。”由于工作需要,袁建强被调到冲压车间。从此,这对父子在同一个车间,同一个科室,同一个专业,都为汽车模具服务。袁建强负责维护,袁达则负责管理,父子二人携手为长安汽车的发展尽职、尽责、尽心、尽力。

虽然袁达是名大学生,但是对身为工人的父亲格外敬重。“父亲工作起来特别勤奋认真,他身上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学习。”袁达说,“一次生产过程中,父亲找到我说,可能有个工位上的冲压配件有问题。我和同事们经过认真排查,认为理论上应该没问题。可是父亲却自己跑到焊接车间,再次仔细查看生产线,最终找到了问题所在。”

“这件事对我触动特别深,父亲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让我折服。”袁达说,从那以后,他时常告诫自己,一定要认真对待工作上的每一个细节,全力确保产品质量。

科技进步,享受自动化成果

走进河北长安冲压车间,一台台设备正在高速有序地运转,一块光秃秃的钢板,经过裁剪、冲压、修边等一系列工序,仅仅十几秒钟,就变成一块精美的汽车配件。配件成形后,再传送到下一个车间进行后续加工,整个过程几乎全部由自动化设备完成。

“整个车间采用全自动、机械化作业,冲压不同的钢板模型只需现场更换模具即可,方便快捷,生产效率高。”袁达说,“如今的生线都是靠电脑编程来控制,彻底告别了以往工人们满身油污的场景。”

对于科学技术带来的变化,袁建强感触更深。“以前在焊接车间,最重的汽车顶盖有70多斤,全靠人工搬起来焊接,不仅质量无法保证,还很不安全。现在,这些工序全部由机器来完成。”袁建强说,除了设备越来越先进外,工作环境也越来越好。以前,他们干完一天活儿,衣服上全是油污,脏得不成样子。如今,工作服穿一周都不沾油星。

作为新一代“长安人”,袁达更愿意展望未来。他表示,未来的汽车制造业自动化程度会越来越高,很多工作将实现一键搞定。他还要在新技术学习上下功夫,努力学习先进设备应用,成为行业的佼佼者。

2018-12-18 从传统汽车制造企业到科技型创新企业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31775.html 1 父子两代“长安人”眼中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