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九月中旬,记者在位于西涝淀村附近的1号坑塘治理修复工程现场看到,两岸已绿树成荫,河道里绿油油一片。昔日恶臭的污水沟,如今变成了旅游景点。
十一期间,记者再次来到这里,周围的百姓们自豪地向记者介绍:“长假期间,来这里的游客每天都有好几百人,看到环境的巨大变化,我们打心眼儿里感到高兴。”
“设立雄安新区,一定要让老百姓得到更多的实惠,要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2月份来安新县视察时的叮嘱,正在一步一步变为现实。未来,伴随着新区建设的逐步推进,老百姓将会有更多的获得感。
“不治理好白洋淀,我们就是历史的罪人。”
今年6月28日,有1000多人参加的雄安新区白洋淀综合整治攻坚动员大会在雄安市民服务中心召开,“不治理好白洋淀,我们就是雄安百姓的罪人;不治理好白洋淀,我们就是历史的罪人。”省委常委、副省长,雄安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陈刚用这句话亮明了对白洋淀治理工作的坚定决心和意志。
早在2017年9月,新区委托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专家对唐河污水库进行实地调查发现,唐河污水库存有10万立方米的污水,还有数量不少的固体垃圾和疑似危险废物。今年5月,唐河污水库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一期工程正式启动。
采访中,中交天津航道局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为确保施工安全,在固体废物清理之前,首先对库区进行疑似爆炸物探测与挖掘,排查面积约102万平方米,累计发现疑似爆炸物及零件4007枚。工程实施以来,累计清理运输一般固体废物12.6万吨,清理含砷含铅疑似危废共约8600吨。
去年以来,雄安新区持续推进白洋淀流域“洗脸工程”。新区三县河道和村庄共排查并清运各类垃圾344.5万立方米,封堵非法排污口85处;三县共排查纳污坑塘810个,已有383个完成治理,剩余坑塘已开始施工治理,预计今年底全面完成。
与此同时,安新县进一步采取强有力的举措。9月17日,发布了关于禁止白洋淀水域人工产养殖的“禁渔令”,要求养殖户在10月31日前自行清除养殖场的围堤围埝、网围和壕沟。据摸底调查,全县共涉及9个乡镇、69个行政村、707个养殖场约4500人从事水产养殖,养殖面积达8.24万亩,其中围堤围埝养殖507处,网围及壕沟水产养殖209处。清渔工作涉及面广,情况复杂,难度较大。但是,截止到10月5日,养殖户签订《清除水产养殖设施协议书》达100%,9个乡镇均已全面开展出鱼工作。
圈头乡圈头村的养殖户陈小英说,她家是邻近最大的养殖场,一定克服各种困难,无条件服从,按时自行拆除渔场,绝对不拖后腿。她还说,如果到10月底还有些小鱼小虾没卖掉,她就把围堤网围一拆,全部放生白洋淀。许多养殖户表示,损失了钱还能挣,污染了白洋淀的环境后患无穷,绝不当历史的罪人。
为了建设蓝绿交织、清新明亮的千年雄安,雄安人积极行动,牺牲奉献,正在谱写着一曲干群齐心合力、共同修复保护白洋淀生态的交响乐章。
“白洋淀环境综合整治必须创新机制,探索长治之路。”
雄安新区把2018年作为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攻坚年,加快实施白洋淀生态修复工程,以尽快恢复“华北之肾”功能,各项工程紧锣密鼓地向前推进。
今年8月4日是个周六,是人们休息的时间。但是,雄安新区生态环境局局长曹海波却顾不上休息,又在忙着与北京一家生态环境治理公司进行技术磋商和问询。这是一段时间以来,他对接洽谈的第6家公司了。
“白洋淀环境综合整治必须创新机制,探索长治之路。”曹海波介绍,雄安新区在白洋淀环境综合整治中引入市场机制,企业作为治理主体,确保规划、建设、运行、管理可持续,百姓参与,政府监管,形成一盘棋。
2017年,新区三县排查“散乱污”企业12098家,取缔关停9853家,其余全部按要求完成整改。今年,新排查“散乱污”企业514家,已全部停产整治。
虽然白洋淀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取得很大成效,但雄安新区仍然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环境问题,生态恢复和环境质量改善工作依旧任重道远。曹海波表示,当前白洋淀生态修复工程正紧锣密鼓进行。未来的雄安新区,将镶嵌在蓝绿交织的生态空间之中。
记者了解到,雄安新区在白洋淀环境综合整治中不断寻求新路径,探索长治之法;同时,新区正在建立规范的追责机制,对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甚至失职渎职、滥用职权的,依纪依规严肃问责。研究制定白洋淀综合整治考核激励奖惩制度,组织制定对新区三县乡、村考核评级体系,形成层层抓落实的考核和监督机制,从治标向治本转变。
如今,白洋淀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正在形成。通过筹划建设白洋淀入淀口功能湿地和生态湿地,恢复生态湿地功能,实现白洋淀水质根本改善。未来的白洋淀,将成为河北乃至中国的一个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典范;“未来之城”雄安新区的美好画卷也正在向世人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