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郑建卫
〉〉
编者按
当前,农业发展已经进入新的阶段,农产品需求格局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一方面,名特优农产品仍然偏少,消费者青睐的好东西供不应求,有些高端产品还需要进口;一方面,很多“大路货”质量不高、品牌不响,还时而出现滞销。河北省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从主要满足“量”的需求,转向更加注重“质”的提升,更加注重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大产业抓小品种,新产业抓大基地,老产业抓新提升,强产业抓固根基……在全省各地农村,着眼提高质量和效益、促进绿色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探索正在生动展开。请看记者采自一线的报道。
沉甸甸的谷穗压弯了秸秆,一台联合收割机欢快地行驶在田间,一会儿功夫篮球场大小的地块就收割完毕了。9月10日下午,记者在武安市邑城镇白府村看到这一情景。
“我们这里是‘地无三丈平,灌溉全靠天’的丘陵地带,没有浇过水的谷子,今年亩产预计在350公斤以上,按照现在谷子每斤2.2元的行情,每亩地收入不低于1500元。”谷子地的主人——武安市绿禾谷物专业合作社社长朱海军告诉记者。
“武安是粟的发源地,早在8700年前,武安就有谷子种植。武安小米品质好,曾三次获得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金奖,两次获得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现在我们市常年种植谷子25万-30万亩,是全省种谷面积最大的县级市,旱地种谷子的效益是玉米的两倍,带动了16万户农民增收……”说起谷子,陪同记者采访的武安市农牧局总农艺师刘恩魁滔滔不绝。
间苗用上无人机
科学种植带来大效益
朱海军指着一片谷子地说:“这块地里种着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谷子研究所(以下简称河北谷子所)的34个品种,通过试种,挑选出最适合这里土质和气候的品种,再大面积推广。”
刘恩魁介绍,2004年以前,武安谷子生产基本处于自然发展状态,品种杂乱,品质优劣不齐,单产150公斤/亩左右,种植效益低。通过和河北谷子所合作,武安逐步形成了以优质高产品种冀谷19、优质简化栽培品种冀谷31为主,其它品种为辅的格局,新品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通过良种更新,每亩产量提高100公斤,小米品质全部达到国家一级优质米标准。
在朱海军的合作社里,有一个大棚,里面堆放着各种机械:膜侧沟播机、地膜回收机、谷子联合收割机……
和前些年种谷子需要人工间苗、用镰刀收割不同,现在这些配套齐全的设备,使种植谷子实现了全程机械化,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效益。
“过去人工间苗,一亩地人工成本需要400-500元。现在我们是化学间苗,根据出苗情况,用无人机喷洒间苗剂,就可以按比例清除多余的谷苗,(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