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赵晓慧 通讯员 魏荫莱 郭海民
说起90后,大家首先想到的便是年轻、时尚、有个性。但贴在90后小伙韩海超身上的标签却是贫困户,而且一贴就是十几年。
韩海超是魏县沙口集乡刘屯村人,今年27岁。在他还是小学生时,爷爷、奶奶由于患病,每年医药费支出近2万元,加上哥哥、妹妹的学费,家庭一下子陷入贫困之中。
“那时候总想着快快长大,好帮家里干活挣钱,让爸妈不再愁。”海超表示,虽然一直想脱贫,但却因收入有限、开销大,脱贫希望渺茫。
2010年,刚满19岁的韩海超中学一毕业,就离开家乡,到保定白沟一家箱包厂,干起了组装拉杆箱的工作。从学徒工到熟练工再到小组长,勤奋踏实的海超一干就是6年,工资也由当初的每月1000多元涨到了3000多元。有了打工挣的钱,全家的生活逐渐好转。但一个人挣钱全家人花,还是有些紧张。
“只要好好干,全家人一定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做了6年箱包的海超,不单单挣到了工资、学会了箱包制作技术,还对市场营销颇有钻研。他梦想着能有一天回乡创业,用自己掌握的技术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
事情很快迎来了转机。
针对外出务工人员多,留守妇女就业门路窄的实际,魏县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吸引外出务工技术人才回乡创业。其中,大力发展“扶贫微工厂”的举措,让韩海超眼前一亮。
2017年初,海超回到村里,办起怡怡箱包厂,成为村里第一个回乡创业的青年。
当年7月,村里建成标准化“扶贫微工厂”,海超率先入驻。200平方米的厂房,每年租金1万元。
“刚开始办厂时,还有顾虑,只怕挣不到钱。现在看来,这都不是事儿。”海超说,加工的箱包都是订单生产,走外贸出口,销路根本不用愁。
更让海超兴奋的是,为了帮助贫困人口在家门口就业,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奖励和补贴政策。“录用一个贫困工人奖励500元,使用的缝纫机每台补贴2000多元,租赁厂房还给予50%的补助……国家的扶贫政策真是送到了百姓家门口,扶到了群众心坎儿上!”
“魏县是农业大县,农村有大量的留守妇女,如何让这部分人就地就业增收,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一环。”该县扶贫办主任陈瑞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以打造“扶贫微工厂”为载体,该县将服装加工、箱包制作、电子配件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建到农村,把就业岗位送到老百姓家门口,最终实现贫困群众增收脱贫。
目前,海超的箱包厂员工已有20余名,其中贫困留守妇女13名。每月生产箱包8000多件,除去每人每月2000多元的工资等支出,月收入近万元。
撕掉贫困标签后的海超,干劲儿越来越足。“自己富了不算富,(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