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河北省委政策研究室调研组
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重要前提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本质要求。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河北持续拓展深化与京津公共服务领域对接合作,将其作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规划建设雄安新区的重要任务。今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复了《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其中用一个章节就“提供优质共享公共服务”作出安排部署。近年来,京津冀三地在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养老、文化体育等重点领域深度合作,取得可圈可点的成果,迈出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的第一步,展现出广阔的前景。
进展与趋势:
推动京津冀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协同发展成为普遍共识,主要公共服务领域对接合作取得积极进展,合作共建、协同共享态势初步形成
一、高层互动走向深入,理念共识日益深化。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特别是中央提出规划建设雄安新区以来,京津冀三地高层互动进入“蜜月期”。2016年以来,北京、天津市党政代表团由主要领导同志亲自带队,多次来我省考察,召开工作交流座谈会,共商协同发展大计,推动对口帮扶和冬奥会筹备工作,研究支持雄安新区的具体措施,签订了极富含金量的合作协议。
二、顶层设计更加自觉,目标路径逐渐清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全面推进以及规划建设雄安新区大背景下,促进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被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并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充分体现。北京通州、天津武清、河北廊坊签署通武廊战略合作发展框架协议,着力深化公共服务领域对接合作。无论整体规划还是重点区域,三地在加强公共服务协同发展上都体现出很强的自觉性、针对性和务实性。
三、各级各部门积极行动,对接合作成果丰富。教育领域,确定京津冀教育领域十大合作项目和对口帮扶“一十百千”工程,省级、市级和学校层面共签署各类合作协议410多项,我省与京津基础教育教师互派交流项目超过500个、培训河北省教师超11万人次。医疗卫生领域,京津冀互认临床检验项目达33项,医疗机构达296家,全省300余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与京津医院建立了多种形式的合作关系,中医医疗机构合作项目达129项。就业和社保领域,三地人力资源服务标准走向统一,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资格和人力资源服务业从业人员资格实现互认。跨省异地就医取得整体性、突破性进展,燕达医院成为首家与北京医保系统直接刷卡结算医疗机构。文化体育领域,以重大项目带动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正定新区文化产业园、国家文献战略储备库、运河文化城等一批重量级文化产业项目展现出广阔前景。积极对接京津优势体育资源,齐心协力推进2022年北京冬奥会筹办工作。养老服务领域,积极开展跨省养老政策对接、异地养老医保结算试点,鼓励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养老领域,在北京周边建成了一批大型民办养老机构,并实现了北京市养老机构运营补贴异地发放。
四、雄安新区高端引领,公共服务前景光明。规划建设雄安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提供优质公共服务是重点任务之一,也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重要前提。京津方面对此高度认同并给予大力支持。《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就支持雄安新区公共服务做出具体安排,京冀两地签署《关于共同推进河北雄安新区规划战略合作协议》,将协同提供高品质公共服务作为重要合作方向,北京市推动优质教育、医疗卫生等资源向雄安新区布局发展,采取“交钥匙”工程方式在雄安新区建设高水平幼儿园、小学、完全中学、综合医院各1所,标志着北京全方位对接支持雄安新区进入实质性阶段。
五、共建共享大势所趋,未来发展乐观可期。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14条基本方略之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四年来,我省在对接京津寻求合作、促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方面取得了广泛共识,迈出了坚实步伐。可以预见,随着协同发展战略全面深入推进,特别是规划建设雄安新区渐次展开,京津冀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将进入全面深入对接合作时期,我们将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见证并分享整个区域公共服务发展进步的成果。
对策与建议:
坚持共享发展、机会均等基本导向,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清单和政策支撑体系,创新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体制机制,全面缩小与京津公共服务落差,扎实推进京津冀公共服务一体化进程
一、进一步深化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认识。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充分认识到,京津冀公共服务巨大落差正是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具体体现,必须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局高度,进一步明确我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实施路径和战略布局。还要充分认识到,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是一个短期目标,而是一个中长期发展目标。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两个阶段”战略安排,到2035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这就需要我们保持足够的历史耐心,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扎扎实实搞好规划,一步一步做好工作,既不能因循守旧裹足不前,也不能脱离实际急躁冒进。
二、在准确把握我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特殊性的基础上完善工作思路。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以及规划建设雄安新区大背景下,我们既要解决省域内基本公共服务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又要在推动京津冀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特别是规划建设雄安新区高标准公共服务体系上有更大作为。要正视一般意义上的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与特殊区域的公共服务新高地并存的现实需求,在公共资源配置以及相关政策安排上,既要遵循一般规律,考虑普遍范围的受益面,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化布局,也要遵循特殊规律,体现特定区域的优先性,促进非均衡发展,在均衡与非均衡的动态发展过程中不断提高全域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大体而言,我省公共服务圈层结构从低到高表现为:全部城乡区域—中心城区—省会和京津毗邻区—雄安新区。基于此,可以考虑这样一个发展层级,即雄安新区率先突破、省会和京津毗邻区积极跟进、其他地区渐次提升、城乡一体统筹推进。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加快发展,能发展多快就发展多快,尽最大努力缩小差距。
三、明确基本公共服务机会均等、共享发展的政策导向。强化国家层面推进京津冀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的政策导向,建立区域间公共事务协作管理机制和利益协调机制,推动相邻区域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避免重复建设与资源浪费。把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作为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考量,落实我省《关于激发重点群体活力带动城乡居民增收政策措施》,实施七大群体激励计划和七大支撑行动带动居民增收,力争全省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确保到2020年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在收入分配政策上允许有所差别,鼓励雄安新区创新收入分配政策,打造政策效应高地,鼓励廊坊北三县以及环京津地区主动对标京津,率先缩小与京津的差距,鼓励其他具备条件的地方不等不靠、先行先试,努力提高收入水平。
四、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规划体系衔接配套。抓紧制定“十三五”基本公共服务发展规划,注意与京津冀协同发展公共服务专项规划和雄安新区公共服务专项规划相匹配、相衔接,还要与北京、天津规划相比照,在规划目标、任务清单和政策标准上,既要体现不同的规划层级要求,又要体现内在统属性和兼容性,既要与国家层面协同发展公共服务规划和雄安新区公共服务专项规划相适应,也要与京津公共服务发展规划相衔接,使三个规划上承国家、中接京津、下领全省。围绕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扎实做好廊坊北三县与通州区规划对接,努力提升北三县公共服务水平。
五、建立基本公共服务清单,以标准化推进均等化。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清单是明确基本公共服务范围和保障标准的重要依据。通过科学制定基本公共服务清单,运用数量指标化、质量目标化、方法规范化、过程程序化等标准化手段,不仅能够保基本,而且能够补短板、守底线,确保人人享有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要从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出发,科学制定我省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健康服务、文化体育等一系列基本公共服务范围与标准,进一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评价体系。以服务清单为依托,通过标准化的公共服务供给制度促进城乡、区域、群体之间享有优质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全面提升河北基本公共服务的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六、以供给侧改革思路破解公共服务供给失衡问题。基本公共服务同样面临供给不足、资源错配的问题,同样需要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来破解这类问题。进一步明确政府责任,界定“基本”与“非基本”,明晰基本公共服务与非基本公共服务、基本保障与补充性保障的边界,从而实现全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使之真正转变为独立的事业单位法人和公共服务提供主体。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发展基本公共服务的积极性,能由政府购买服务提供的,政府不再直接承办;能由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提供的,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统筹规划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健全城乡联动、协调运行的制度体系和均等化的资源配置体系,通过城乡间资源共享、制度对接、待遇互认,全面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
七、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履行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推进政府机构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以及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法治化,依法确定公共服务的购买范围和购买程序,把适合由社会承担的基本公共服务事项,以购买服务等方式交由社会组织承担。制定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具体规范,既依法保障人民群众能够获得普遍、公平的公共服务,又对政府履行职责设定程序约束,保障公共服务提供的连续性。对于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应履行听证等公众参与程序。除法律有明确规定的以外,所有公共服务信息都应当公开,便于公众了解公共服务的具体内容、提供方式和运行程序。
八、坚持借势借力与自力更生两条腿走路。针对我省在社会事业发展、公共服务水平上与京津的明显差距,一方面要借力京津趁势而起,与北京开展全方位深度合作,建设优质公共设施,引入优质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资源,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另一方面要主动作为自我提升,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系统性、整体性设计,深化公共服务领域政策创新,根据省情财力,持续扩大基本公共服务覆盖范围,适当调整基本公共服务的涵盖范围和保障标准,尽快缩小与京津梯度差,全面构建起符合省情、涵盖全面、覆盖城乡、便捷高效、持续发展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九、健全基本公共服务财力保障机制。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重点保障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基本社会保障、公共就业服务、基本住房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建立与经济发展和财力增长相适应的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增长机制。完善京津冀跨区域投资税收分享机制,建立京津冀生态补偿横向转移支付机制。创新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立非营利性公益服务机构,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项目投资,有效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
(宋文新 张立恒 张春雷 王楠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