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版:特刊

沧州渤海新区创新集聚“上行”力量

清华大学博士来渤海新区挂职

沧州·渤海新区双创中心

启航创业孵化园

坐落于渤海新区的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

沧州渤海新区以“创新”为抓手,抢抓机遇,主动作为,加速形成以创新为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集聚起高质量发展的“上行”力量:2017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67.4亿元,同比增长7.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27.2亿元,同比增长5.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39.5亿元,同比增长6.2%;全部财政收入112.8亿元,同比增长12.4%;公共预算收入51.9亿元,同比增长1.2%;实际利用外资3.1亿美元,同比增长89.8%。

攻坚彰显新理念

港口国际化、产业集群化、全域城市化、环境生态化,是沧州渤海新区贯彻新发展理念,按照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要求,提出的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战略,循此基调,全力推进港口建设、项目开工、开放招商、城市建设、大气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市场主体培育“七大攻坚战”,各条战线捷报频传。

项目是创新发展的核心。沧州渤海新区在项目开工和开放招商攻坚战中,一手抓招商引资、一手抓开工竣工,形成了“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生动局面。特别是在对接京津方面,截至目前,已累计承接各类优质项目1000个。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占到79%,很多都是微排放、零排放的项目。

城市是创新发展的名片。沧州渤海新区不断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展示整洁靓丽的优良形象。特别是在拆除违章建筑方面,渤海新区以“零容忍”的态度,坚决依法拆除、一拆到底。仅历时100天,就拆除违章建筑9436处,拆除面积近300万平方米,有效“治愈”了“违建”这一城市“顽疾”。同时,发挥规划引领作用,严格按照省政府批复的《渤海新区(黄骅市)城乡总体规划》,加快推进黄骅新城各功能片区建设,进一步形成快速相向发展的良好态势。

企业是创新发展的主体。沧州渤海新区一以贯之引导和鼓励企业围绕传统产业改造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布局创新链、提升价值链。今年,渤海新区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产业技术研究院将达到20家左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研发机构覆盖率将达到40%以上。同时,在对接京津过程中,注重在借智引智上下大力气,加强顶层设计,对接京津先进理念,以更高水平建设北京科创园渤海新区产业基地、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津冀产业转移示范区等协同创新共同体,加快建设京津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中试基地、生产服务基地,为企业创新提供有效载体。

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是创新发展的根基。渤海新区实施了大气污染治理攻坚行动,实现了空气质量在沧州市持续排名首位。在基础设施建设攻坚行动中,持续推进“九路三互通”等港口集疏运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园区基础配套设施,今年首批总投资428亿元的157个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已全面启动,正在按时间节点推进。

改革释放新动能

创新,需要改变旧制度,革掉旧习惯。

成立行政审批局,是渤海新区着力规范和改进行政审批行为,从制度建设上破解“审批难”所进行的有益探索。行政审批局集安监、财政、城市规划建设、交通运输、社会事务管理、质监、国土、工商、环保等11个部门的行政审批职能于一身,负责办理涉及项目建设、城市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民生等领域的122项行政审批事项。通过体制的创新,渤海新区的审批主体由分散变为集中,监管主体由业余变为专业,真正实现了“一口对外、一章审批”,审批效率得到进一步提高。去年,渤海新区行政审批局共办结各类事项4175件,平均办结时间缩短至3小时。

其实,通过创新提升工作效能,在渤海新区已成为常态。

在推进项目建设方面,渤海新区创造性提出“四段式工作法”:在项目洽谈阶段,由招商部门为客商提供全程服务,为客商全面了解渤海新区提供更多便利;在项目前期阶段,投资服务中心秉承用心、专心、热心、贴心、诚心的“五心”服务理念,积极作为,为企业跑办前期手续、开展项目建设提供“全程代办”服务,鼎力支持企业发展壮大;在项目建设阶段,由重点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全程服务督导,实行“一对一”保姆式服务;项目竣工投产后,由经济发展局继续跟踪服务,协调生产资料供给,帮助企业尽快投产达效。如今,热情招商、全程代办、配套建设、服务生产已经成为渤海新区有口皆碑的“发展品牌”。发展活力被充分激发,项目和市场主体数量呈现“井喷”:今年第一季度,共推进亿元以上产业项目443个,总投资2957亿元;市场主体总量达到39350户,同比增长16.8%。

“智本”打造 新高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是引领经济发展的关键引擎。

由沧州绿源水处理有限公司承担的“先进膜材料与膜集成工艺处理高浓度化工废水技术开发与应用示范”项目成功入选“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这是沧州渤海新区在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也是沧州市第一个由本地企业作为主承担单位的国家科技项目。

无独有偶。中海石油中捷石化公司实施了常减压装置加热炉改造、重催装置三旋改造、气分装置脱硫系统改造等30多个科技项目,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实现了节能减排。其中仅加热炉由燃油改燃气一项,每年就可节约燃料油6600吨,节省费用3600多万元。

近年来,沧州渤海新区高举科技兴区旗帜,科技创新实现资金投入、平台建设、院所合作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增速“四个全市第一”。

科技往往和人才紧密联系在一起。而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又是人才的有效载体。目前,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渤海新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育学院等六所高等院校已实现招生;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单位的科研团队已入驻渤海新区大学科技园。同时,渤海新区与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河北工业大学、天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紫竹产业研究院、天津大学滨海新区产业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院等众多高校和研究所保持密切接洽,积极推进科技创新。

在人才引进方面,沧州渤海新区大力实施“千人计划”, 打造沿海“人才特区”。充分发挥中捷大学科技园、渤海启航双创中心、黄骅新林坡众创等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国家级众创空间吸纳作用,积极创新柔性挂职等举措,引进、培养和造就一批有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引领作用的科技领军人才队伍、青年创新人才队伍和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让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让人才成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当前,清华大学21名“博士后”挂职于沧州渤海新区相关部门和单位,成为沧州渤海新区高质量发展的“智囊团”。

目前,沧州渤海新区博士学历以上人才已突破100名。同时,还拥有“千人计划”专家3人、院士5人、硕士研究生级学历人才近千名。加上本科生、高级职称、中级职称等人员,全区人才总量达到1万人以上,被河北省外国专家局认定为“2016-2018年度河北省引智示范单位”。

2018-05-17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15118.html 1 沧州渤海新区创新集聚“上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