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版:特刊

易县 走进全域旅游新时代 迈步绿色发展新征程

暮春的易县,水秀山青,生机盎然。从狼牙山麓到易水河畔,从紫荆要塞到古燕平原,自然与人文,历史与未来在这里交响,演绎风生水起,展现古韵今风。

灿烂的文化是历史的瑰宝,美丽的山水是自然的馈赠。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易县县委、县政府深入实施“生态立县、旅游兴县”战略,按照上级要求,严格对标建设,打基础、补短板、建机制、促融合、创品牌、精服务,进一步打响“全域旅游 全景易州”旅游品牌,向京南生态文化旅游名城、全国优秀旅游目的地、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面进发。

千载人文古县 山水全景易州

易县,古称易州,因易水而得名。全县总面积2534平方公里,辖28个乡镇(处)、469个行政村,总人口近60万。

易县是千年古县。可考证的人类历史始于8000年前的北福地史前文化,隋朝开皇元年置州,十六年置县,春秋战国时期,燕国国君择易县建都,史称“燕下都”。2004年北福地史前遗址发现成果居“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首。2005年被联合国首批命名为“千年古县”。

易县是革命老区。晋察冀抗日主战场之一,在八年抗战中经历了200多次较大战斗,取得了辉煌战绩。聂荣臻、杨成武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这里生活战斗过,狼牙山五壮士、击毙阿部规秀等英雄事迹广为传颂。

易县是生态大县。有240万亩山场,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拒马河、易水河等五条河流纵横交错,安格庄、龙门等17座水库星罗棋布。“国家级森林公园”狼牙山、千佛山、摩天岭点缀其间,是当之无愧的“天然氧吧”。

易县是文化大县。全县有300多处古文化遗存,40处国家、省、县三级文保单位,其中唐代道德经幢、紫荆关、辽代三彩大罗汉蜚声中外。东韩村拾幡古乐、摆字龙灯、易水砚传统制作技艺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山文化、燕子古乐、绞胎瓷制作技艺3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熠熠生辉。

易县是旅游大县。是河北省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19个特色县(市)之一,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三大国家级4A景区清西陵、狼牙山、易水湖,千年古城燕下都、义士丰碑荆轲塔、京畿要塞紫荆关等景区景点驰名中外。

易县是物产大县。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39种,天安门广场铺地石、“鸟巢”贴面石等都产自易县。果品种类多样,尤以磨盘柿最负盛名,有“全国磨盘柿之乡”之名。近年来,易县文化产业发展迅速,易水砚、绞胎瓷、铜雕等特色文化产品独树一帜,倍受推崇。

1

谋局:明晰全域旅游发展之路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必须摒弃落后的发展方式,闯出一条绿色发展之路。把资源变美景,将美景变产业。带着寻找发展新路的渴望,易县开辟了“旅游兴县”的转型发展之路。

2015年,易县在全省率先提出“全域旅游”的发展思路,把旅游业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作为引领县域经济的龙头产业来抓,确定了“一城五区四带”全域旅游空间布局,凝聚起全县“一盘棋”的工作合力。2016年,易县县委、县政府举全县之力,圆满完成首届省旅发大会的承办任务,全域旅游品牌影响力显著增强,易县被列入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2017年,易县以脱贫攻坚为统揽,进一步巩固首届省旅发大会成果,着力推进全域旅游创建工作,全县旅游呈现出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全县接待游客764万人次,实现综合效益38亿元,同比增长64.2%、63.4%。2018年,是县委、县政府确定的全域旅游攻坚年,通过制定攻坚工作方案,列出时间表、路线图和责任,细化任务分工,夯实责任,全力推进全域旅游创建工作。

2

深耕:扩大全域旅游

发展成效

紧扣“旅游+”,易县升级创建老景区,倾力打造新景区,精心培育新业态,使全域旅游的羽翼更加丰满。

一是全域旅游发展的产品体系逐渐形成,形成了以精品景区为核心,以乡村旅游和新业态项目为支撑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全县建成狼牙山、易水湖、清西陵三个4A级景区,太行水镇、燕都古城、易文化休闲度假小镇、养生岛康养小镇4个特色小镇,凤凰台、东西水、于家庄、安格庄等58个乡村旅游示范村,狼牙山滑雪场、龙门湖欢乐世界、万亩花海园、小苹果休闲农庄等多个旅游新业态产品,全域旅游雏形已经形成。二是全域旅游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创新投入机制。坚持以资源换资本,积极推进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引进中凯集团、隆基泰和、百悦旅投等民间资本进入旅游开发,破解瓶颈制约,促进景区提速。同时,加大对旅游项目的支持力度,整合行业部门资金,投入旅游产业发展。强化考核机制,将旅游发展任务全部分解到各乡镇、各部门,纳入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聘请了北京盛方咨询、北京来也等全国知名规划设计单位,编制旅游总规、专项规划等,确保旅游资源有序开发利用。管理体系日益完善,成立了旅发委,组建了旅游综合执法体系,工作力量不断壮大。三是全域旅游发展的要素保障不断增强。快速便捷的交通网络格局逐步形成,龙西公路于今年五一前夕全线贯通,架起狼牙山、易水湖、清西陵三大龙头景区互通桥梁。打造了112国道、241省道、232省道等重点旅游景观带,形成了旅游景观长廊。谋划实施了中易水景观大道、易水湖环湖路等旅游交通干线。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同时,营销力度不断加大,每年举办的狼牙山山花节、滑雪节、徒步大会等逐渐成为营销品牌。

3

展望:续写全域旅游时代新景

进入全域旅游攻坚年,易县县委、县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国家、省、市旅游工作会议要求,对标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再出发、续新篇。

一是以规划引领推动全域旅游优质发展。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按照全域旅游发展要求,加强旅游规划与总规、土地利用等规划的多规合一。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坚决杜绝“纸上画画”“墙上挂挂”,真正让规划成为全域旅游发展的“导航仪”。二是以龙头带动推动全域旅游优质发展。坚持把精品景区建设作为旅游工作的核心内容,进一步提升精品景区示范带动能力,增强全域旅游核心吸引力。加快狼牙山景区5A景区创建步伐,力争通过5A级景区景观质量评审。按照5A创建整改要求,完成清西陵景区综合服务区、东入口景观节点等基础设施建设,确保5A级景区成功挂牌。三是以丰富业态推动全域旅游优质发展。大力推进融合发展,不断丰富旅游产品体系,打造旅游投资、旅游消费的新热点、新亮点。加强旅游与一二三产业的互相融合,构建全方位的产品体系;不断加快特色旅游小镇建设。四是以乡村振兴推动全域旅游优质发展。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实现旅游富民惠民的重要举措。充分发挥乡村旅游在精准扶贫中的优势作用,深入推进旅游扶贫、旅游富民工程。五是以体制创新推动全域旅游优质发展。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工作机制,强化推进机制,建立旅游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打破部门条块分割,形成多方联动、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六是以环境优化推动全域旅游优质发展。围绕提升旅游要素,不断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构建畅达便捷的旅游交通体系,加强旅游集散中心和风景廊道建设,建成张石高速西陵出口游客服务中心。加快推进智慧旅游建设,实现旅游信息互联互通。加快清西陵、狼牙山、易水湖智慧景区建设。不断深化“卫生革命”,持续化、常态化抓好景区及周边乡村卫生环境整治,结合创建“国家级园林县城”、“省级文明县城”和“省级园林县城”复检,打造旅游县城。同时要不断提升“软环境”,全面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强化旅游安全保障。七是以品牌塑造推动全域旅游优质发展。构建有主题、有重点、有内容、有节奏的旅游品牌营销体系,把品牌树起来、把声势造起来、把人脉聚起来,持续增强易县旅游的知名度、美誉度。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回应新期盼,开启新征程,实现新作为,易县旅游正迈向一个全域旅游、全民旅游、全时旅游、全业旅游的全新时代。(易县县委宣传部供稿)

2018-05-17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15103.html 1 易县 走进全域旅游新时代 迈步绿色发展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