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市桥西区是省会主城区,辖区面积75.28平方公里,人口83.7万。辖区内有省直机关60多个,科研院校50多所,大型商场超市、市场70余家,总部型企业81家,各类金融机构千余家。近年来,桥西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迅速,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546亿元,同比增长10.6%;全部财政收入完成163亿元,同比增长12.3%,总量持续4年稳居全省第一,始终保持了全省、全市经济“领头羊”的地位。全区上下凝心聚力,向着省会经济转型引领区、改革创新先锋区、靓丽舒适样板区、和谐幸福示范区——“四区同创”的总目标,奋力迈进!
加快发展四大支柱产业
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围绕全市“4+4”现代产业发展格局,桥西区积极推动以四大支柱产业为支撑的“1+3”产业发展,即:做优做强新兴金融产业、培育发展壮大现代商贸产业、科技信息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构建完备的省会中心城区经济框架体系,集聚优势、转型升级,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做强新兴金融产业,即以推进金融创新开发区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普惠性金融、消费金融、金融租赁、交易所等新兴金融业态,形成对原有传统金融产业的有益补充,促进金融主体多元化发展;培育发展壮大现代商贸产业,即以北国商城、塔谈国际、华润中心等大型商贸综合体为核心,提升配套设施建设,形成具有全市辐射效应的成熟商圈,充分发挥在全市商贸经济发展中的引领带动作用;培育发展壮大科技信息产业,即充分发挥该区科研院所多、高校聚集的人才智力优势,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中小型科技企业;培育发展壮大文化创意产业,即以百年巧匠、洪顺曲艺社为龙头,利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艺术、教育培训等行业的发展,增强城区经济软实力和竞争力。
四大支柱产业是桥西区今后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全区上下以“三个强化”,确保将产业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
强化产业转型升级,加快金融创新开发区和总部基地建设。把金融创新开发区建设作为全区一号工程,按照“2345”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即:坚持“两个先行”,打造“三个平台”,打好“四个攻坚战”,建成“五大片区”。深化战略合作平台建设,重点扶持和打造科技金融孵化器、大宗农产品交易平台、特色基金小镇建设,通过金融杠杆,撬动社会资本,培育和促进省内重点项目、新兴产业、科技成果的发展壮大。同时,积极谋划新客站区域总部基地建设,加快与世界500强、中国500强的对接,制定总部基地发展规划,着力招引一批科技含量高、投资效益好的项目,打造成该区科技创新的先行区域。
强化项目建设,提供产业发展支撑。强化项目建设服务,合力推动前期谋划项目早落地,计划开工项目早日建设,竣工项目按期投用。加快推进二环周边城中村改造进度,积极谋划、建设一批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优质项目,借鉴特色小镇的发展经验,引导灵活多样的发展模式,“因地制宜”,构建产业特色鲜明、各具魅力的发展格局,全面激活二环沿线的后发优势。2018年全区共安排各类建设项目190个,总投资1860.69亿元。
强化招商引资,提升产业发展活力。实行精准招商,聚焦主导产业,扎实推进点对点、产业链招商,使招引的企业和项目更具代表性。同时,提高招商专业化水平,与招商服务咨询策划机构开展充分合作,通过市场化运作,提高招商效率,保证落户成功率。并创新招商模式,完善招商平台建设,通过互联网信息化手段加大招商引资宣传推介力度,定期推送招商引资信息。目前,该区已有44家国内外500强企业入驻。
打造“四最”发展环境
筑优质营商环境之“巢”
桥西区大力推进“双创双服”,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为市场主体添活力;进一线、优政策、提效能,为企业提供精准服务,努力推动全区实现“四区同创”奋斗目标。
优化政策,精准帮扶。桥西区针对科技型企业制定了《桥西区人民政府关于鼓励自主创新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等制度创新性文件,鼓励和引导企业科技创新。2017年度共落实科技奖励资金435.08万元,奖励48家科技企业的207项科技成果。同时, 紧紧围绕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大力培育企业创新主体,积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截至目前,桥西区累计指导、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652家、科技小巨人企业34家、高新技术企业74家。
信息跑路,高效便捷。桥西区下大力优化行政审批服务,从压缩时限、精简材料、简化环节、推行并联审批等四个方面入手,对审批流程进行优化、再造。作为市级“互联网+政务服务”审批平台首批试点区,首批28
项审批事项已经实现网上办理。让群众少跑腿,信息多跑路。据统计,2018年1月至4月,区行政审批局共计办结各类审批事项14401件,实现“最多跑一次”的办件比例达82.88%;工商注册业务总量为11761件,其中实现“最多跑一次”的办件比例达95.16%。同时,区行政审批局在银行网点开通“政银合作”绿色专柜,为企业无偿提供线上、线下工商注册咨询及延伸服务等综合金融“一站式”高效服务。目前,中国农业银行等10家代办点已投入使用。
政策筑巢,引来金凤凰。桥西区已经形成了一个政策洼地,打造出“环境最宽松、服务最优质、要素最活跃”的发展环境。2017年,该区党政主要领导外出招商引资效率最高,全市排名第一,其中,引进资金总额、到位资金总额以及开工竣工项目数均排名全市第一。全区全年共签约项目180个,总投资达1492亿元。实际利用外资8987万美元,列市内四区第二。2017年,全区新注册企业达到8980家,其中亿元企业175家。
加快改革创新
更多“桥西实践”在全省叫响
以改革创新增动力、添活力。2017年,桥西区共开展各类改革事项106项,重点改革工作22项,其中“路长制”“智慧医疗”、党建惠民工程、社区公共服务清单、智慧党建等20项改革工作走在全省、全市前列,形成了一批桥西改革经验,10余个省、市现场会在该区召开或到该区观摩。全年共实施特色亮点工作97项,有28项工作得到了国家和省、市的肯定。
以改革创新调结构、优产业。桥西区始终把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作为稳增长、转方式的主要方向,2017年,全年服务业增加值完成476亿元,同比增长11%,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经济发展体系更加完善。大力发展楼宇经济,构建楼宇资源信息平台,新增税收超千万楼宇20栋。总部经济带动力显著增强,成功吸引河北国控资本管理、河北幸福消费金融等总部企业入驻,全区总部型企业达到81家,年纳税89.6亿元,占全部财政收入的54.97%。
以改革创新提效能、惠民生。该区制定了《桥西区社区公共服务清单》,明确了14大类、48中项、87小项的公共服务内容,以“目录清单”的形式向社会和居民公开,使居民“足不出社区”就可以“看单点菜”,选择符合自身需求的服务项目。自去年以来,全区共办结居民咨询事项7300余件,居民满意率达到95%。同时,敞开大门问计于民,投资8600万元开展了“党建引领、精准惠民,把实事办在群众心坎上”活动,按照“居民提、居民议、居民定”的原则,使老百姓迫切需要、热切关注的民生小项目,以最佳途径落地、最快速度见效。目前,全区共办结党建惠民项目1200余项,真正解决了一批居民身边的急事、难事。
提升管理水平
全力打造靓丽生态宜居城区
作为省会第一形象、第一名片,桥西区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按照省会样板、省会窗口的要求,全力打造靓丽生态宜居城区。2017年,桥西区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8.70,同比下降7.74%,PM2.5年均浓度下降到8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3.27%,大气环境质量得到持续改善。
创新机制,提升精细化管理。结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省级文明城区,先后投入2.2亿元,全力开展市容市貌整治、老旧小区整治、集贸市场整治、提升市民文明素质、文化设施和文化市场环境整治、食品安全和诚信经营整治等“六大专项行动”,在全省率先推行了“路长制”全覆盖,实行了“小巷管家”、“楼院管家”、“红黑榜”等精细化管理机制,取得了明显成效。获得了2017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测评全市第一和省级文明城区创建测评全市第一,荣获全省首批文明城区荣誉称号。在全区谋划开展了景观提升、道路秩序整治、绿化亮化等11个专项行动,完成了四个公园夜景亮化,城区环境得到有效改善。2017年环卫工作综合排名全市第一,实现五连冠。
综合施策,改善生态环境。施“1+16”大气污染治理意见和专项方案,积极开展秋冬季攻坚、扬尘治理、油品质量监管等6个专项行动。实施“双代”工程,完成了14个村(居)、3646户气代煤、电代煤,全区实现无煤化。大力整治“散乱污”企业,全区121家“散乱污”企业全部完成整改。全区72个建筑工地全部落实“六个百分百”和“严管十二条”要求,有效控制了工地扬尘,全年综合考评排名第一。
拉高标杆,全面巩固提升。桥西区将对标北京西城区、天津和平区,实施提升城区风貌、改善人居条件、优化城区生态、整治城乡环境、提高承载能力、精细城区管理6大专项行动,着力建设一批精品道路、精品景观,打造一批桥西新名片,全面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智能化、信息化、科学化水平。同时,形成长效机制,延伸和拓展文明城市创建的领域,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让市民享受更多的改革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