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方尚俊 通讯员 冯涛 蒿文祥
近日,邯郸市印发了《2018年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工作方案》,针对邯郸资源型重化工产业结构突出的实际,按照时间节点环环相扣,制定了量化任务按期清零,实化目标强化管控的44条治气攻坚措施,力争2018年邯郸市主城区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比2017年下降12%以上,达到76微克/立方米以下
抓住重点环节,20项实化措施强化整治管控
据了解,《方案》中邯郸提出了20项7个方面的整治管控措施。其中,创造性提出对重点行业实施二、三季度差别化管控措施。该市聘请冶金规划院和E20环境平台公司专家,对钢铁、焦化、火电、铸造等10个重点行业581家企业,逐企业逐设备进行绿色发展评估,按照目标倒逼、差别管控、绿色导向、动态调整、强化应急的原则,依据重点行业企业治理现状和污染物排放绩效水平分类制定差别化管控方案,对538家企业实施了差别化管控措施。
其他6个方面的整治管控措施分别是:强化扬尘污染综合防治,实施主城区以克论净;强化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做好禁燃禁烧及示范区管控;严格落实工业企业错峰生产与运输,对未完成治理改造任务、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企业,采暖季一律停产,大宗物料实施错峰运输;科学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落实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实行区域应急联动机制;完善监测监控体系,实现监控全覆盖;依法推进铁腕治污,严打环境违法行为等。
《方案》实施以来,共通报企业53家、约谈20家、限产8家、停产23家。
掐准时间节点,24项量化任务按期清零
4月29日,在邯山区北张庄镇左西村王建军家,他告诉记者,以往家里取暖都是用煤,烟熏火燎不说还可能中煤气。看到邻村用气用电取暖,冬天手指一点屋里就暖烘烘的,特别羡慕人家,现在终于轮到自己了。这是邯郸市开展清洁取暖村户排查统计的一个缩影。
按照邯郸市2018年煤改电、煤改气、煤改新具体目标任务要求,4月底前需完成对计划实施清洁取暖村户的全面排查统计,逐户建档立卡,建立清单,明确替代方式和时序进度,9月底前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和入户替代工程,10月底前完成供暖验收,确保群众温暖过冬。
“《方案》中共明确了24项量化任务,全面推进‘煤、企、线、面、绿’工作。”邯郸市环境保护局局长齐海新表示。
记者注意到,除此之外,24项中明确了时间节点的清零任务还有:5月底前,淘汰167台35蒸吨/小时及以下燃煤锅炉以及所有茶炉大灶、经营性小煤炉。对主城区和各县(市、区)国省干道等穿城路段路界内裸露土地实施绿化;建立秸秆焚烧高架红外视频监控系统,5月底前完成京广高速、京港澳高速沿线8个县(市、区)红外视频监控系统安装并投入使用,8月底前完成其他12个县(市、区)红外视频监控系统安装并投入使用; 7月底前驶入主城区城乡公交车辆全部改用清洁能源车; 8月底前完成所有工业企业燃煤锅炉煤改气、煤改电工程。压减炼铁产能151万吨、炼钢产能30万吨、煤炭产能115万吨,淘汰落后火电装机规模26.8万千瓦,压减焦炭产能300万吨以上; 9月底前完成全市8台65蒸吨/小时以上集中供暖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提升改造治理。全市“散乱污”企业实现清零目标;10月1日前,化工、水泥、砖瓦窑(矸石砖)、铸造、陶瓷、玻璃、建材(石料开采、白灰窑)等行业污染物排放稳定达到行业特别排放限值,炭素行业污染物排放达到铝工业特别排放限值;2018年底,全市重点企业有铁路运输的县平均铁路运输占比达到60%。
与往年不同,工业企业白烟治理和殡葬火化和焚烧专项治理也首次列入邯郸大气治理任务。
实化目标责任,力推措施落地见效
3月份,邯郸市组织全市环保系统550人,利用一个月时间,对武安市、峰峰矿区等10个大气污染治理重点区域,钢铁、火电等重点行业开展大气污染专项执法检查。共检查点位15026个,发现问题1960个。
3月16日上午,邯郸市大气办对该市第7期、第8期、第9期和第10期乡镇(街道)空气质量排名靠后及问题突出的12个乡镇(街道)进行集中约谈。
4月份,由邯郸市发改局牵头,13个部门深入12个县(市区)2000余村,检查验收煤改气、煤改电情况。同时,对2018年计划实施清洁取暖村户进行全面统计。
为传导压力,邯郸市政府还同20个县(市区)政府签订了《2018年大气污染综合治理目标责任书》。《责任书》根据各县环境状况明确了各自空气质量改善目标,提出了工作要求,以问责促尽责,确保了大气污染治理各项措施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