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郑世繁 郑建卫
编者按
5月9日,本报在头版头条刊发了通讯《精准扶贫拔“穷根”——再访张北县金家村看变化》,惊悉金家村党支部书记孙守清同志于当日不幸离世,为真实记录这位基层共产党员在平凡的岗位书写的不平凡的业绩,记者于5月10日再赴金家村,采访孙守清同志的感人事迹。今天,谨以此文作为纪念。
他不计个人得失、全心全意带领群众走上脱贫致富路,村民年均收入突破2万元,昔日的贫困村成了远近闻名的特色蔬菜种植村、全国马铃薯特色小镇示范村、河北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他走了,他从事的脱贫攻坚事业依然造福着群众。在金家村,大棚马铃薯、冰菜、架豆依然茂盛地生长;果园枝繁叶茂,今年就要挂果;光伏电站还在继续产生强大的电能;整洁的房舍、平整的村路、功能齐全的村民文化广场,处处都留下了他的身影。金家村以及跟着他一起干的贫困村正步入“金”字牌发展的快车道。
村民们想念他,合作过的客商想念他,共事的班子成员想念他。他在生命光芒激情绽放的时候,告别他深深眷恋的那块热土;他不为名利,不计得失,全心全意、扑下身子为人民服务的事迹,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坚定信念和无限忠诚,践行了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5月12日,张北县委做出决定,号召全县党员干部和群众向孙守清同志学习。
5月10日,坝上张北,阴云低垂、冷雨凄凄。
这一天,张北县二台镇金家村的村民们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中,年仅48岁的村党支部书记孙守清,9日早晨倒在外出学习考察途中,突然地离开了他热爱的村民和养育他的土地。
噩耗传来,一双双眼睛噙满泪水,一位位村民嗓音哽咽。
听说记者到来,村民纷纷拥上前来,声声泪下:修路、建大棚、搞种植,带领大家脱贫致富的路上有他没日没夜的身影;村民看病缺钱了、孩子上大学学费不够了、住房需要翻建了,他一次次地掏出自己的腰包帮村民解决困难;水管不通了、猪羊出栏找不到买主了,村里大事小事他都当成自己的事。他是金家村的主心骨,他顶起了金家村的一片天。
信念坚定
对党忠诚
生如蜡烛
他燃烧自己诠释基层干部的使命担当
金家村是个行政村,由金家村、赵家村、小白塔村三个自然村组成,呈“品”字形分布在9.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2012年,金家村还是一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当时村民人均年收入尚不足2000元,村里的路是坑坑洼洼的土路,很多村民住在土坯房里。
那一年,是孙守清种植、销售马铃薯种薯的第8个年头,他已经是当地有名的“土专家”,靠着马铃薯过上了小康生活。“一人富了不叫富,大家富了才叫富”,怀着这个朴素的信念,孙守清当选了金家村党支部书记。
一上任,孙守清就决心改变村民靠天吃饭的历史,在“土豆不土,变土为金,以土豆、架豆为主线,把家乡建成有品位的新农村”思路指导下,他和村民李吉新吸纳142户种植大户注册成立“张北县金田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把自己掌握的大棚马铃薯种薯种植技术和架豆种植技术毫无保留地“嫁接”给村民。
万事开头难,面对投资需要上万元的大棚,很多村民还是不敢尝试。
“2012年种大棚,我没有种子、没有钱,不敢种。”村民田来喜告诉记者,“孙守清手一挥说,先去种,等秋天收入了,再给钱。”上百名村民就以这样的模式开始了大棚种植。
孙守清立足村里的实际情况,把蔬菜种植和脱毒马铃薯种苗繁育作为金家村脱贫致富的主攻方向,注册成立了张北青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建成脱毒马铃薯种苗繁育基地,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的发展模式,建有年产500万株脱毒马铃薯种苗培育室一处,网棚388个,繁种基地3500亩,年产马铃薯原种和微型薯7000吨。配建了储藏窖两处,储量能力达2000吨。形成了脱毒薯苗培养、种薯繁育、商品薯种植、贮藏、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化格局,合作社年销售额达到840万元。
产业兴,百姓富。曾经的贫困户于洪,去年种了2亩架豆、4亩西葫芦,还种了大田土豆、甜菜,除了种好自家的地,还用闲暇时间在村里打工挣了1万多元,毛收入达到10多万元,“除去各种花销,保守说也存下4万多元!”于洪高兴地说。(下转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