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丁少 赵敏 记者 方尚俊
“利用闲散时间来这里加工手套挣点零花钱,既不影响接送孩子上学,也不影响照顾家里,乡村微工厂确实给我们这些出不了远门的妇女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这不,今天早晨和中午的零散时间我就挣了20多元。”一股幸福的笑容洋溢在西老鸦峪村妇女苏婷的脸上。
走进邯郸市峰峰矿区界城镇西老鸦峪村乡村微工厂,妇女们正在忙碌着。“这个微工厂从创立时的一间屋子几个人到现在的6个车间70多人,机器也从最开始仅有的几台脚踏式缝纫机到后来的电动缝纫机,再到现在拥有60台智能电脑缝纫机,规模不断扩大,能让村里的妇女们不出村就能挣到钱,说实话我心里也挺有成就感的!”微工厂创始人师保弟略显羞涩地说。
说是乡村微工厂,其实就是将村里闲置的民房腾出来租赁给微工厂,经过改造后变成一个个小车间,一个屋子可以容纳8至12台缝纫机,一个院子就是一个大车间。据了解,该村的扶贫微工厂主要是来料加工制作劳保用品、服装,有厂家定期收货,不用担心销路问题。
厂里的工人主要是本村的妇女,还有残疾人和贫困家庭成员,由于村里的男劳力大都外出务工,剩下妇女在家里奉养老人,照顾孩子,她们也都到这里来干活挣零花钱,每个人平均每天能赚到四五十块钱。
“每到领工资的日子,看到这些妇女们高高兴兴的,我也特别高兴。微工厂解决了留守妇女的就业问题,闲置房屋也成了生财资产,村里聊致富经的多了,传闲话的少了。”西老鸦峪村委会主任王文喜说着不禁笑起来。
在乡村微工厂的第一车间内,二十几台缝纫机咔咔响,收货方苏洋劳保用品厂的李代表在抽检工人的货品质量,他边看边催促师保弟:“这个月15万副手套订单月底前一定要完成,实在不行多雇几个人。”
李代表说,把车间搬到村里,极大降低了扩大再生产所需的占地、用工、生产等成本,很多环节直接在乡村微工厂完成,只需要增派技术人员到各乡村微工厂检查指导就成,非常划算。
“为了赶订单,我每天晚上都要挨门串户去动员,把村里的小媳妇、老婆娘全‘喝捞’过来。”师保弟说,“现在我们村的留守妇女除了有工作的,基本上都到我这就业了,订单实在完不成,所以在邻村东老鸦峪新开了一家微工厂,现在也招了40多人了,紧赶慢赶将将能完成厂家订单。”
据该区农工委工作人员介绍说,目前该区已出台实施了 “百家单位企业帮百村兴百业”活动,各村在帮扶单位的帮助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将地域“特色”转化成为乡村振兴“亮色”。西老鸦峪的乡村微工厂就是村委会在镇政府的帮助下建起来的。
据统计,分布于该区各个乡镇、街道的微工厂、微车间不低于60家,多从事种养殖、服装、食品加工、苗圃、陶瓷、旅游服务等产业,带动留守老人、妇女就业千余人,人均年增收9000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