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区域邯郸

“磁州窑是我一辈子的事业”

——记全国人大代表、磁州窑艺术馆馆长安际衡

□记者 方尚俊 通讯员 杜王义 贾亚萍

“磁州窑文化是先辈们用勤劳的双手、无尽的智慧为我们留下的瑰宝,作为磁州窑技艺的传承人,我不能只追求企业的发展,更要把继承和发扬磁州窑文化的责任扛在肩上。”这是全国人大代表、磁州窑艺术馆馆长安际衡对陶瓷事业25年来一直的态度和坚守。

安际衡出生在磁州窑的发源地——峰峰矿区彭城镇,从小受陶瓷文化影响,正是对泥与火的深刻情愫,让在中央美术学院学成的他,毅然回到家乡创业。找场地、购原料、招工人、搞设计,出产品、找客户、托关系、求门路,安际衡和他爱人最初在一个村办陶瓷厂租了条窑洞当作坊,耐下心,忍住寂寞,熬过夏天在炉火边烧窑的酷热,扛过数九天双手浸泡在冰冷泥水里的煎熬,经过反复试验,1993年5月的一天,他们终于烧出了自己亲手做出的第一窑磁州窑工艺产品,这让他们更下定了在这条路上走下去的决心。扎实的制瓷工艺和忠厚义气的做人品格,很快使安际衡在磁州窑市场上站稳了脚跟。1995年,他们夫妇二人创建了“安氏磁州窑坊”,开始打造自己的“磁州安氏”磁州窑艺术磁系列产品,并建立了稳定的销售渠道。

磁州窑是中国民窑的鼻祖,中国陶瓷史上的“活化石”,被誉为世界陶磁发展的神话。然而,彭城磁州窑在1990年代进入萧条期,陶瓷厂相继倒闭关门,坚持磁州窑技艺的艺人寥寥无几。传承和发扬磁州窑文化,成了安际衡心中追求的最高目标。为此,他开始对磁州窑技艺的不懈探索和对手艺人的支持帮助,在他的不懈探索、四处求教下,一部部磁州窑历史得到恢复、一项项磁州窑技法得到传承、一位位磁州窑匠人找到家的港湾。“这些年最有成就感的事就是通过我们的努力,使磁州窑工艺得到了传承,产品在市场上占有了一席之地,越来越多磁州窑艺人的回归,让这片土地焕发了新的生机。”说起这些,安际衡总是特别自豪。

2012年安际衡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磁州窑烧制技艺”传承人,他的事业也迈上了新台阶。他做出了一个令妻子惊讶、外人侧目的决定——拿出半生积蓄,兴建磁州窑艺术馆。如今,投资四千万元完成的艺术馆已投入使用,免费向公众开放。这座承载着磁州窑厚重历史文化的艺术殿堂,是安际衡对现代磁州窑文化的坚守与传承创新,也将是他一辈子的事业。

今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的安际衡感到传承和弘扬磁州窑文化的责任更重了。在与磁州窑同业者的交流中,发现有人在闷头苦干、疏远市场,有人抱残守缺、自我欣赏,尤其是在陶瓷工业化生产浪潮冲击下,找个拉坯的熟练工都难,磁州窑技艺的传承呈现出隔离和断代问题。安际衡说,他的这座博物馆不应是盆景,而应是火炉,是产生火种的火炉,他已把博物馆的四楼开辟出来,作为磁州窑文化研讨交流中心,为磁州窑文化和技艺的传承提供交流的平台。下一步,他还将把自己工厂的一个车间专门用来作为中小学校的陶瓷实践基地,点燃未来的磁州窑“火种”。

2018-03-08 ——记全国人大代表、磁州窑艺术馆馆长安际衡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9456.html 1 “磁州窑是我一辈子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