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烟成群 通讯员 刘志凌
晨钟暮鼓中,临济寺里梵音袅袅,前来礼佛的信众络绎不绝;华灯初上,繁华热闹的市井街巷,车水马龙,灯笼高挂,布幌摇曳,给人一种穿越时空的梦幻感觉;回廊亭榭、曲径通幽的民居小巷里,屋黛瓦青,张扬出“院小乾坤大、移步一景新”的雅韵……这是古城正定带给游客的崭新印象。
近年来,正定依托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围绕“登得上城楼、望得见古塔、记得住乡愁”,打造“古城古韵、自在正定”,使旅游供给结构不断优化、旅游业态更加丰富,“精品带动、多点支撑、产业融合”的“全域旅游”新格局正逐步形成。
去年9月以来,正定旅游接待量呈现“井喷”式增长,截至12月4日,接待游客222.7万人次。尤其是“十一”假期,全县接待游客99.68万人次,同比增长892%;门票收入369.777万元,同比增长79.1%,旅游收入23585万元,同比增长242%。
以史为魂 文旅联姻
许多游客惊喜地发现,现在正定巍峨宏伟的南城门、月城和瓮城都已经恢复了往昔“三关雄镇”的威严与雄奇,秀丽的护城河在门前环绕,作为“镇府巨观”“元曲摇篮”的阳和楼盛装归来……
据介绍,在全域旅游开发中,正定坚持把历史文化作为旅游产业发展的灵魂所在,将恢复古城风貌与旅游开发深度融合,大力实施历史文物保护、历史文化挖掘整理、民俗文化传承,走出“文化+旅游”的新路子。
正定划定8.9平方公里历史城区范围,以城垣形制、古城格局、整体风貌、重点文物、传统街巷、历史建筑与古树名木为重点内容,完善古城保护规划体系。
古城内动迁14个片区、16万平方米,拆除私搭乱建、占压道路红线、与古城风貌严重不符的建筑7万平方米;按照5A、4A级标准提升隆兴寺、荣国府、广惠寺、县文庙、阳和楼、南城门片区等景区;在小街小巷改造过程中植入古城文化元素;亮化古城,打造靓丽风景,发展夜经济,引入酒吧、茶社、书屋等休闲业态;打造民俗文化村、旺泉街、荣国府等旅游餐饮目的地,千年古郡、北方雄镇历史风貌初步恢复,旅游产业化迈出新步伐。
去年以来,正定成功策划举办了“第十八届千年古韵历史文化旅游节”“荣国府四月赏花节”“隆兴寺庆端午赏民俗”和大型实景演出《正定记忆》、中秋民俗文化汇演等一系列活动,充分展现了正定古城的历史文化特色,丰富了正定古城的人文内涵,提升了城市品位,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提高了城市综合竞争力。
以景为线 串联成片
为切实解决旅游产品单一、产业链条不长、旅游消费贡献率不高的问题,正定县实行开元寺、天宁寺、广惠寺、临济寺、阳和楼、元曲博物馆、古城墙和南城门七大景区免费开放,开辟了“古城+新区”“美丽乡村+古城+滹沱河景区”等多条精品旅游线路。还新建10个公园、游园;建设游客服务中心、智慧旅游网,实现WiFi全覆盖;新建16个停车场,并拆掉机关围墙,开放机关单位停车位和卫生间、开水间,改造提升了12条主干道、4家星级旅游宾馆、20家旅游餐厅、50家民宿,投放共享汽车50辆,免费观光游览车60辆,不仅大大方便了游客,还把一个个分散的景区景点串联成“画卷”。
精品旅游线路带动了周边民俗文化街和历史文化街区的消费,促进了餐饮、购物、娱乐、文创等城市休闲业态“遍地开花”,使正定的旅游格局实现了从“门票经济”到旅游产业链全面开发的转型升级,由过去的单一景点向全域延伸、产业发展由单一业态向多业态深度融合、结构类型由传统观光向休闲度假转变。
“正定打开围墙取消门票,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吸引力,构建了一个更大、更包容的城市客厅。”河北省经贸大学吕秀萍博士分析说。
以农为本 农旅融合
沃野阡陌的美丽乡村,瓜果飘香的现代农业,姹紫嫣红、花香满径的湿地公园……正定县从自然、人文、产业、建筑、风俗乃至饮食、特产等方面多角度、全方位发掘村庄的个性和特色,突出抓好趣那主题公园、野槐林、西汉食用菌园区、塔元庄农业科技示范园等十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实现了旅游和农业跨界融合,让原本效益较低的传统农业,转变为有较高附加值的旅游休闲产业,为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效的产业支撑。
滹沱河北岸5000亩野槐林,是国内现存最大的天然野槐林,正定按照保持原生态、突出乡野特色、发展乡村游、带动农村产业的发展思路,现已完成水、电、路和木屋、凉亭、风车等配套设施建设,提升了旅游承载量,让昔日荒凉的野槐林成为市民休闲度假的天然氧吧。在滹沱河南岸,一处集户外拓展、房车露营、文化创意、农业农艺博览、文化餐饮、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大型湿地公园——森林河趣那主题公园拔地而起。
目前,正定已培树起十大现代农业园区和15家省、市级产业化龙头企业,力促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倾力打造全域旅游格局,实现了农旅结合、以旅兴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