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一张床、一张桌子、一个沙发,在这个只有10多平方米略显简陋的屋子里住着79岁的老母亲和李士锋以及一岁多的儿子。“你们工作都忙,还总挂念着俺!”李士锋激动地说。
母亲在2007年查出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常年吃药。妻子又患病去世,留下了一个1岁多的儿子和近十万元的外债。李士锋为今后的生活发起愁来。
“听说了我的情况后,村干部主动找过来,县民政局的人也跑来了好几趟,给俺办了低保。”李士锋说,县里开展低保精准核查,他被纳了进来,从2018年1月1日开始,他家三口每人每月将有190元的补助,“多亏政府照顾,不然吃饭都成问题。”
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和2016年视察河北时专门就做好民政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民政工作是“菩萨事业”,要怀着大爱之心、爱民之心干民政工作。牢记总书记嘱托,我省民政系统坚持民政为民,编密织牢兜底保障安全网,切实提高和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水平。
按照省民政厅会同省财政厅、省扶贫办印发的《关于低保线与扶贫线“两线合一”动态管理实施办法》,2017年8月,我省启动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回头看”工作。省民政厅在全省开展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全面精准核查,让农村低保的申请、审核、审批完全处于有效监督和公开透明中。截至2017年10月底,我省共保障城乡低保对象204万人。全省城乡低保平均保障标准分别达到每月542元和每年3811元,城乡低保补差标准达到每人每月317元和每人每月190元。
做细做实做好新时代“菩萨”事业
“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民政工作连着老百姓,牵动着千家万户。5年来,我省进一步加强全省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建设,筹措下拨中央和省级救灾资金25.1亿元,有效保障了受灾群众基本生活。
2017年省财政投入1.2亿元,为优抚对象提高生活补助标准60到100元。大幅提高大学生义务兵家庭优待金标准,由平均最低工资标准的110%提高到150%,进藏和到新疆艰苦地区服役的大学生,由平均最低工资标准的165%提高到200%;各级民政部门登记成立的社会组织22262个,共救助流浪乞讨人员373678人(次)。
“我们要牢记总书记嘱托,用心用情用力开展民政工作,做细做实做好新时代‘菩萨’事业。”省民政厅厅长赵风楼说,下一步,全省民政系统要把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与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结合起来,精准认定贫困人口和低保对象,扎实推进基层民政服务能力建设,持续做好军队退役人员政策落实和权益保障工作。同时,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和扶贫移民搬迁等重大机遇,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养老产业发展,使广大贫困群众和民政服务对象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