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时政经济

无标题

(上接第一版)为了实现农业规模效益,东刘庄村党支部与科研院校、农技部门、知名农林企业合作,对接现代农业项目,推广应用农业科研成果和设施农业成熟技术,建立了占地240亩的邯郸市棉麦双丰基地、占地200亩的省玉米高产示范基地、占地210亩的国家菜篮子工程设施蔬菜基地和占地400亩的欧式苗圃基地,投入60万元购置了农业机械,硬化了田间路,完善了机井管道等硬件设施。还定期对合作社管理人员和村民进行培训,提高农民的素质和技能。

“我们与科研院校的合作主要是研发性合作。”刘永民说,“像与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建立的棉麦双丰基地、与省农科院共建的玉米高产示范基地,都是由对方提供种子、农药、化肥等农资,合作社负责收集从种植到收获整个过程的相应数据,最终收益归合作社。这种优良品种、先进技术在合作社试种试用的合作方式,改变了农民传统种植模式,提高了种植效益。”

“我们以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经过学习培训成为具有专业技能的嫁接技师,在这里嫁接秧苗,每天能有200元左右的收入。”嫁接技师刘师傅高兴地说。

科学的规划、完善的基础设施、土地成方连块经营,吸引不少企业前来入驻。益农育苗合作社的老板王延岭告诉记者:“我是隔壁东牛屯村的,2016年听说这里土地好流转,就与朋友合伙承包了40亩地,建设了14个大棚,主要培育茄子、西红柿、青辣椒等蔬菜幼苗,每个大棚每年可以种植3季,每年每个大棚可以收入15万元左右。”

“东刘庄村把全村土地统一流转到合作社,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统一品种、统一整地播种、统一肥水管理、统一病虫防治,实现了农业规模化生产,推动了现代农业发展,壮大了集体经济。”曲周县委书记郭新耀这样评价东刘庄村的土地制度改革。

“土地流转”富了村民,也增加了村集体收入。现在,东刘庄村集体收入年均30余万元,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4935元,比曲周县农民平均收入多了一倍。

“党支部+合作社” 破解基层党建和经济建设“两张皮”

“有了合作社就是好,农户以土地折股注入合作社,旱涝都有钱分,省心省力,自己还能干点别的挣钱,比以前各家各户种地强太多了。”59岁的村民刘京云高兴地对记者说。

“党支部有政治、组织优势,合作社有市场、技术优势。把这些优势结合起来,有效破解了基层党建和经济建设‘两张皮’的问题。”郭新耀说。

然而,土地流转毕竟不是一件小事,村民一方面担心流转后土地界限不清、后续纠纷多,另一方面担心就业和收益问题。为此,合作社成立前,村里先在地表下打入1米深的灰桩进行定界,土地的归属不变,各种补贴仍然分到农户手中。村民可跟合作社签“黄合同”,每年获得1064元的土地流转费,也可以签“红合同”以土地入股合作社,除享受保底股金,还有分红可以拿。

记者注意到,东刘庄村村民服务中心有两块牌子并列挂在墙上——“东刘庄村党支部”和“东刘庄村土地合作社”。

据介绍,近年来,曲周县推行支部领办、支部服务、支部介入三种组建类型,分类推进“党支部+合作社”工作。曲周县委常委、组织部长朱继坤介绍,支部领办就是党支部牵头成立合作社,组织党员群众入社,共同经营;支部服务就是党支部从争取项目、技术、销路等方面扶持现有合作社,收取一定“服务费”;支部介入就是党支部通过土地、资金等方式入股独立经营合作社。

为确保账务管理规范、安全,合作社不仅与党支部账务分离,而且所建台账由乡镇财政所代管,村党支部和合作社每半年向村民公开一次村务、社务以及分红方案、收益分配方案,接受村民监督和评议。

“我们的合作社是由乡镇政府做担保,村支部牵头成立的,为了保证合作社后期的经营财务清清楚楚,村里还专门召开村民大会,选举组成监事会监督党支部和合作社,村民们把土地交给我们,我们得让他们放心。”刘永民说。

逐梦阡陌 村民日子过得和城里人一样幸福

“白天我在育苗基地蔬菜大棚里工作,吃完晚饭和姐妹们一起跳广场舞。咱现在过的日子和城里人一样。”村民杨爱霞乐呵呵地告诉记者,村文化广场上装有各种健身器材,大家习惯了早晚聚在文化广场或街巷跳跳舞、健健身。“村里为了鼓励大家丰富业余生活,还出钱给大家购买了统一的舞蹈服装。”

“原来是‘旱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现在是‘白天走路平,夜晚路灯明,农民不种地,年底能分红’。”村民陈灯魁一边锻炼着身体一边和记者唠着村里的新变化:村街巷全部硬化美化亮化,还实现了环卫常态化,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里东家长西家短说闲话的少了,聚在一起打扑克搓麻将的少了,去村委会图书馆看书的越来越多了。真可谓村美民富、风正气和。

这边人们跳广场舞跳得起劲,那边东刘庄村委会会议室的乡村夜校灯火通明,县委书记郭新耀正给全村党员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党的十九大召开后,该村乡村夜校每周都组织一次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学习。“听完宣讲后,大家结合村子未来的发展畅所欲言,这种学习很接地气、也很管用。”该村党员程玉晓说。

在东刘庄村,还有一个村民们非常爱去的场所——“逐梦阡陌”中国·东刘庄农村土地改革陈列馆。在120平方米的空间内,陈列着历史资料图版、场景再现、沙盘、实物等,讲述着中国土地制度不断丰富和完善的演进史。

村民任新巧一有时间就会带着孙子孙女到陈列馆来,“要让孩子们多了解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性。正是党对农村的政策越来越好,对农村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才使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幸福。”

“我们现在感觉生活非常充实,明年我准备和媳妇去外地旅游,到各地看看,享受一下好日子。听说村里将要给我们盖楼房,这可真是做梦都不敢想的事。”村民陈晓峰对未来充满向往。

2018-01-03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4303.html 1 无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