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头版要闻

逐梦阡陌 实现村强民富

——在曲周东刘庄村感受“现代农业发展”

村民“技工”在熟练地进行育苗嫁接。 邵荃 摄

“逐梦阡陌”中国·东刘庄农村土地改革陈列馆。韩毅 摄

□记者 邵荃 吴绍冰 张霖 李丽钧 韩毅 武萌 刘澜澜

2017年12月14日,我省中南部迎来了今冬第一场雪。在曲周县东刘庄村益农育苗基地,大棚外寒意十足,大棚内却温暖如春——20多名育苗嫁接女技师正聚精会神地嫁接秧苗。

近年来,东刘庄村在全省第一个实现了整村土地全部流转,村集体统一管理经营,实现了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组织化、集约化、高效化,使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农民收入有了大幅提高。如今的东刘庄村,成为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村集体收入120余万元,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4935元。

整村土地流转 搬开集体经济和现代农业发展“绊脚石”

“以前村里的1000多亩地,一块一块分到各家各户手里,大型农机派不上用场,新技术、新品种也难以大面积推广,农民种地一年下来挣不到多少钱,村集体经济是‘零’。”东刘庄村党支部书记刘永民告诉记者,最初想发展集体经济时,发现有三个问题解决不了:一是家家户户有农机具、柴草堆、沤秸秆,得晒庄稼、存粮食等,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解决不了;二是农村土地分户经营,地界争议,农忙时节抢水、抢电等很多纠纷解决不了;三是因土地承包权数十年不变,新增人口虽有农民身份却无地可耕,“无地农户”问题解决不了。“这三大问题成了村里发展集体经济和现代农业的‘绊脚石’。”

为了解决这三大难题,2012年,东刘庄村以“农民入社、土地入股、集体管理、利益共享、风险村担”的方式,对整村土地实施全部流转,村党支部牵头成立了东刘庄土地股份合作社,集中经营了村里100多户农民的1000余亩土地。(下转第二版)

〉〉采访札记

为中国农民点赞!

□邵荃

在一种想直接触摸新时代农民生活的心理驱动下,记者日前来到了邯郸曲周县东刘庄村。在这里,记者不仅被40年改革开放给中国农村带来的巨变所感动,更是被村里一个小小的农村土地改革陈列馆所震撼。

在这间不到百十平米的陈列馆里,用展板形式浓缩汇聚了从原始社会到如今上下五千年的农民与土地的变革史。在这间小小的陈列馆里,我们见证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农民在享有了对土地真正意义上的支配权后,所焕发出的推动历史进步的巨大动能。在这间小小的陈列馆里,我们同样见证了从土改时的分田钉木桩,到土地流转打灰橛那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农民笑颜……

在这间小小的陈列馆里,我们还看到了一件木质车轮,设计者在每条轮辐上书写了各个历史朝代的名字,旁边是代表春夏秋冬四季的四件小车轮,寓意历史发展的车轮。记者想说的是,真正能够推动这个车轮旋转的,是包括中国农民在内的人民群众。如果说中国工人阶级挺起了中国新工业化的脊梁,中国知识分子搭起了通向科技现代化的路基,中国的企业家矗立起了经济大厦,中国军人撑起了护卫国家安全的伞盖,那么中国农民就是为这一切成就源源不断输送资源的永备库。

党的十九大报告鲜明地提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十九大报告把“乡村振兴战略”纳入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七大战略”之一进行部署,并明确写入了新修订的党章。

邯郸曲周县东刘庄村的探索,只是中国千千万万乡村改革中的一滴水,但折射出了新时代中国农村新变革的恢弘篇章,并预示着乡村振兴战略即将在更加广袤的中华沃土上,以更加前所未有的气势铺陈绽放。

2018-01-03 ——在曲周东刘庄村感受“现代农业发展”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4292.html 1 逐梦阡陌 实现村强民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