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平泉:党建引领 兴业富民 2025年09月16日

本报讯(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陈志洋 通讯员高东鑫)平泉市锚定乡村振兴与产业升级目标,将党建引领作为产业发展的“压舱石”与“助推器”,创新实践“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让党员成长在产业链上、将人才聚集在产业链上”的“三在产业链”模式,聚焦食用菌、设施菜、山杏等特色农业赛道,蹚出一条党建赋能兴业富农的新路径。

以“党建链”串起“产业链”,组织力转化为生产力。长期以来,平泉食用菌产业受困于经营主体小散弱、产业层级低等瓶颈,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受限。为破解这一难题,平泉市以“支部+企业+基地+农户”模式精准破题,在食用菌产业链关键环节建立党组织187个,覆盖各类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1200余家。在此基础上,该市推行“统一租地、规划、标准、政策扶持、原辅料供应、技术指导、产品销售,分户生产管理”的“七统一分”模式,建成一批标准化食用菌园区。截至目前,平泉食用菌年产量达65万吨,产业规模突破8亿袋,全产业链综合产值攀升至103亿元,带动3.5万农户、12万余人投身产业链上下游。其产品远销31个国家和地区,鲜香菇出口量约占全国出口总量的40%,成为全国食用菌出口的重要支点。

以“先锋链”撬动“产业链”,号召力凝聚成战斗力。设施菜是平泉特色农业的另一支柱产业。为释放产业潜力,平泉市聚焦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开展“农民党员带头调结构、带头搞示范、带头闯市场,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优秀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干部”的“三带三培”活动,推动党员从“产业带头人”转变为“共同富裕领路人”,实现从“先富带后富”到“先富促后富”的深度跨越。如今,平泉设施蔬菜种植面积达15.8万亩,年产量145.5万吨,产业链产值突破42亿元;“平泉黄瓜”成功获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产地入选河北省第二批特色农产品优势区,3个环京蔬菜保障供应基地稳步运营,为京津冀“菜篮子”供应提供坚实支撑。

以“人才链”激活“产业链”,创新力升级为驱动力。产业高质量发展,人才是核心动能。平泉市一方面实施“雁归兴平”工程,以“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为主线,吸引在外能人返乡创办经营主体近千个;另一方面选派161名专业技术人才组建6支乡村振兴优秀人才服务团,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与产业帮扶,累计培养本土实用人才9654人。同时,该市强化科研协同,布局建设国家食用菌改良中心,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等24家科研院所建立长期合作,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企业技术中心等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53家。截至目前,已研发食用菌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150个,获专利108项、省级科研成果15项,4个品种通过国家认定,“食用菌种质资源广适性品种选育”等技术填补国内空白;成功引进国家食用菌产业体系首席首任科学家张金霞等高层次人才235名,县域科技创新能力从全省B类跃升至A类。

下一步,平泉市将持续深化“三在产业链”模式,推动链上企业、基地、农户深度融合,进一步释放党建引领效能,让党建“红色引擎”为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更强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