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钢琴曲《旱天雷》中的民族器乐色彩和相应的钢琴演奏探究 2025年08月21日

□杨东儒

钢琴作为外来乐器传入中国以后,大量作曲家将其和中国音乐相结合,创作出许多含有中国元素的钢琴曲目。《旱天雷》原本是广东地区的传统音乐,由二胡、笛子、扬琴等民族器乐共同演奏,后来作曲家陈培勋将其改编为钢琴音乐,乐曲中体现了大量的民族器乐色彩。本文旨在将民族器乐曲谱与音频和改编的钢琴曲谱相对比,探究其中的民族器乐色彩并在一定程度上启发钢琴演奏。

关键词:钢琴曲;《旱天雷》;民族器乐色彩;钢琴演奏;广东音乐

广东音乐是流行在广州及其广州方言地区的传统音乐,也被称作是粤调。《旱天雷》是一首很有代表性的广东音乐,原是由广东音乐作曲家及扬琴演奏家严公尚(严老烈)根据《三宝佛》的第二段《三汲浪》改编而成的扬琴曲。这首曲子风格欢快热烈、激情四射、活泼流畅,表达了农耕劳作久旱逢甘霖的喜悦,让人回味无穷。而钢琴曲《旱天雷》由陈培勋改编而成,是一首非常经典的钢琴改编曲,乐曲中体现了大量的民族器乐色彩。本文将从《旱天雷》的创作背景,《旱天雷》曲式结构分析和《旱天雷》的曲谱音频对比分析与演奏探究三个方面对这首钢琴曲进行分析,研究其中的民族器乐色彩并在一定程度上启发钢琴演奏。

《旱天雷》的创作背景

陈培勋,广西人,出生于香港,自小学习钢琴,新中国成立后长期任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副教授、教授,兼配器教研室主任。主要作品有钢琴曲《旱天雷》、《思春》,交响诗《心潮逐浪高》、《从头越》,交响乐《我的祖国》等。陈培勋将旱天雷改编为钢琴曲的原因是中央音乐学院为满足教学的需要,要求其编写一本钢琴教材,于是他选择了这首著名的广东音乐《旱天雷》。为适应钢琴的演奏方式和音响特点,陈培勋在改编时加上了许多装饰性变动,在和声的使用上更加突出民族风格的色彩性。

《旱天雷》的曲式分析

《旱天雷》共61小节,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加上一个尾声。前17小节为第一部分,可以再细分成10小节和7小节上下句。之后的18—38小节为第二部分,可以看作是12小节加9小节的上下句。最后第三部分是39—58小节,10小节的上句和10小节的下句,不过内容材料和第二部分有着高度的相似性,可以看作是第二部分的变体。最后是59到61三个小节的尾声。

《旱天雷》的曲谱音频对比分析与演奏探究

钢琴谱[3]开头第1小节的后两个ti经过对比民族器乐乐谱和音频4可以发现为扬琴演奏,这就要求我们在演奏的时候注意保持一定的时值,这样才有敲击扬琴之后回音感,如果演奏得过短则会有西方的弦乐的拨弦感。这不仅是音乐色彩的要求,也是作曲家的要求,我们可以看到在钢琴曲谱上后两个ti用保持断奏音标出,理论上应演奏多一半的时值,也就是八分音符断奏多一半(3/8拍),应该与第一个八分音符断奏(2/8拍)ti有所区分。同时作曲家将三个相同音高的ti音改变音高,按八度依次递减,更突出了扬琴的回音感,所以我们在演奏时应该注意音量控制,后一个音的音量应该比前一个音更弱。在手指的控制方面,将自己的手想象成敲击扬琴的琴竹,在手指落下以后可以将ti完全按下并保持一段时间,并且采用逐一慢落手指的方式保证声音的持续性和让音量递减。

钢琴谱第6、7、8小节的do、mi、fa经过曲谱对比之后可以发现也为扬琴演奏,这就同样的要求我们注意声音的保持。我们在手指控制方面可以采用完全按下琴键并较短的保持,一定要注意不要过长的保持手指,此时乐曲情绪已经逐渐高涨,如果手指长时间保持可能会使乐曲的情绪得不到推动,曲谱中还有装饰术语leggiero(翻译为:灵活的)这也要求我们在演奏中不要过于死板的保持之前相同的时值,要做出改变,让节奏更加灵活。还有一点与之前不同,我们可以看到钢琴谱中作曲家要求声音渐强,所以在落指速度方面可以逐渐加快,同时增加指尖的力量,让音量增加。

钢琴谱第12、13、14小节采用左右手轮流演奏的前八后十节奏,将左右手的部分音合起来看分别是so、ti、re、mi和ti、mi、fa、la,这种和声在西方音乐中几乎见不到,听感上也是极其不和谐,结合民族器乐的曲谱可以发现作者此时是在模仿器乐中前八后十六的欢快感以及打击乐的节奏感。所以我们在演奏时不要突出和弦或者音程中的某个音,导致人为的创造一条旋律,应该把每个音看作同等重要。同时为了塑造节奏感,可以把用左手演奏的so、ti、 re和弦加大力度,ti、fa、la减小力度,把用右手演奏的mi、ti当作是装饰音,这样就可以演奏出“强音”“短装饰音”“弱音”“短装饰音”的节奏感和跳动感。在踏板的使用方面,我们可以将踏板较大程度的踩下并保持较长的乐句,这样可以使得旋律线条变得更加柔和,突出乐段的节奏感。

钢琴谱第17小节的re、mi、re、ti经过曲谱对比后可以发现都是单独旋律的快速演奏,在演奏之后都进入了新的片段,这与民族器乐乐谱中的扬琴独奏片段十分相似,所以在此处我们应该模仿扬琴的快速击弦感,让音色更加集中。在手腕的控制方面,前一个颤音后应该再空拍中抬起手腕稍作停顿,接着借助手腕下落的惯性演奏前三个音re、mi、re,在re即将结束之前抬起手腕演奏断奏ti,用手腕演奏断奏,有蜻蜓点水般的弹性和触电感,让整个手在演奏后停留在半空中,这样可以增加段落的结束感,让听众知道要开始新的段落了,用手腕演奏音符和断奏也可以使得声音更加连贯流动。在手指的控制方面,应该竖起手指,保证指尖的力量用指尖演奏,可以使得音色更加集中。手腕和手指的共同运用可以更好地表现民族音乐中的弯绕的装饰音和体现扬琴快速敲击的特点。

从论文第二部分的曲式分析可以看出,钢琴曲在第18小节进入新的部分,这就要求我们在演奏的音色上要和之前的部分做出区别,同时作曲家也在谱面上标记出弱奏,要求我们在音量上比之前更弱,也可以看出是进入了新的部分。将钢琴谱和民族器乐谱以及音频对比可以发现此时主旋律由笛子演奏,这就要求我们在弱奏的前提下模仿笛子明亮清脆的音色。第18到25小节在每个连音线之后都应该将手腕抬起,并把最后一个音弹的短一些,演奏出类似断奏的效果,还要把最后一个音的音量稍微加重,这样用手腕带动演奏可以模仿出笛子滑音的音色。同时,断奏也应尽量的短且有弹性,模仿笛子清脆的音色,这就要求我们在演奏时完全按下断奏音,用键盘的反作用力让手跳起。

钢琴谱第27、28、29小节的左手音在对比曲谱和音频以后可以发现在模仿民族打击乐的音色。所以我们在演奏时一定要精准的后半拍演奏,找到打击乐中的节奏感。钢琴谱中有agitato(翻译为:激动的)标记,要求我们速度更快,力度更强,但是要注意的是音符都采用保持断奏音标出,演奏时不要像先前竹笛旋律的断奏音一样清脆,我们可以快速重落手指演奏,不要弹起手指以免演奏出清脆感和使得音的时值保持不够,这样才能模仿打击乐的音色。

钢琴谱第32、33、34小节作曲家标记了cresc.(翻译为:渐强),我们在演奏时可以模仿扬琴的感觉。可以较大程度地踩下踏板并一直保持到第34小节的最高音sol,之后再松开踏板和35、36小节的断奏音前八后十六有所区分,做出节奏上的对比。

钢琴谱最后的第59、60小节的尾声部分,作曲家标记出三个f(翻译为:极强的)pesante(翻译为:沉重的)以及重音记号>,要求我们用尽全身的力气演奏,同时由于是乐曲结尾,应该采用减慢的演奏方式,最后一个音无限延长。对比民族器乐乐谱和音频可以发现,此时打击乐器锣鼓齐鸣,如同天雷一样声震大地,我们在钢琴演奏中也应该全力演奏,稍微抬起身体,用整个上半身的力量压在钢琴上,手指和之前一样重落,手臂下压,保持在一个较低的位置,体会到砸钢琴的感觉,模仿打击乐器齐奏的音色。

结语

本文对钢琴曲《旱天雷》的创作背景、曲式结构、曲谱音频对比与演奏探究这三个方面进行了梳理,简要介绍了这首钢琴曲的背景、特点和其中的民族器乐色彩,并对这首曲目的演奏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浅显观点,希望能够启发大家演奏,更好地体会中国音乐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郭志鹏.钢琴改编曲《旱天雷》的演奏技巧探究[J].参花,2024,(24):104-106.

[2]李书云.钢琴改编曲《旱天雷》的创作技法[J].琴童,2023,(05):71-73.

[3]吴迎. 钢琴(业余)考级教程 七级-九级[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艺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编辑邮箱:abcd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