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梓沣
数字经济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正以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为关键生产要素,借助现代信息网络,通过信息通信技术的运用,重塑着经济格局。从电商平台的繁荣,到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领域的崛起,数字经济为高校大学生自主创业开辟了全新天地,也为高校相关工作带来了新课题。
数字经济赋予大学生创业的优势
创业门槛大幅降低,互联网平台打破信息壁垒,让创业项目能以低成本触达全球潜在客户。例如,大学生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开展电商业务,无需高额门店租金与大量库存,仅凭借一部手机、一个创意,就能开启创业之路。云计算资源与开源软件也为创业者提供强大技术支撑,减少前期巨额技术投入。同时,市场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人们生活数字化转型促使对数字内容、服务及解决方案需求猛增。像在线教育、数字健康管理、虚拟现实游戏等领域,蕴含无限商机,为大学生施展才华搭建了广阔舞台。此外,国家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发展,出台系列政策支持数字创业。《数字经济发展战略纲要》《“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等明确数字经济重要地位,通过税收优惠、创业补贴、低息贷款等给予大学生资金支持,各地数字经济产业园区与创业孵化基地也为创业提供场地、设备、网络等基础设施保障。
高校推动大学生数字创业的工作路径
构建适配数字经济的创业教育体系
高校需将数字创业教育深度融入人才培养全流程,打造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培养模式。一方面,开设数字营销、大数据应用、人工智能商业落地等特色课程,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数字工具操作方法与数字化思维模式,理解数字经济的运行逻辑。另一方面,大幅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积极引入企业真实项目,组织学生深度参与市场调研、用户画像分析、数字产品开发、线上推广等实战环节,在沉浸式体验中积累项目运作经验。定期邀请数字领域企业家、成功创业者及专业导师进校园,通过讲座、工作坊等形式分享行业前沿趋势、实战案例与避坑指南。此外,以“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赛事为载体,搭建模拟创业平台,激发学生创新活力,让其在项目策划、团队协作、路演答辩等过程中提升综合能力,为真正投身数字创业筑牢基础。
搭建多维度资源支持平台
搭建多维度资源支持平台是助力大学生数字创业的重要保障,其中深化校企合作是核心抓手。高校可主动对接数字经济领域头部企业与独角兽公司,联合共建专业化创业孵化基地,不仅提供免费办公场地、高速网络及云计算服务器等硬件支持,还可引入企业专项扶持资金,对通过评审的学生项目给予阶梯式资金补贴,覆盖从原型开发到市场试销的全周期需求。推动合作企业开放定制化实习岗位,如电商运营助理、数据分析师等,让学生在真实工作场景中熟悉数字平台规则、用户运营逻辑及行业盈利模式,提前完成从校园到职场的思维转型。
在校内资源整合方面,需建立“资金+智力”双轮驱动机制。设立校级数字创业专项基金,采用“申请评审+动态考核”模式,为具有市场潜力的项目注入启动资金;组建跨领域导师智囊团,吸纳计算机学院教授、律所合伙人、企业高管等专业人士,通过定期问诊、一对一辅导等形式,为学生提供技术选型建议、商业合同审查、团队管理策略等全流程支持,帮助规避数字创业中的技术陷阱与法律风险,让创意在专业护航下稳健落地。
营造鼓励创新的校园创业氛围
营造浓厚的校园创业氛围,是激发大学生数字创业热情的重要基石。高校可定期举办系列创业主题活动,邀请在数字领域创业成功的校友返校分享经历,从项目初期的创意萌发、技术攻坚,到市场拓展中的挫折与突破,用真实故事消解学生对创业的距离感;同时邀请互联网企业创始人、连续创业者开展讲座,解析数字经济趋势下的创业机遇,传递“试错即成长”的理念。充分发挥校园媒体矩阵作用,通过校报专栏、公众号专题、视频号纪录片等形式,聚焦本校学生的数字创业案例——无论是成功上线的校园生活类小程序,还是探索乡村振兴的直播助农项目,既展现创新成果,也不避讳过程中的失败教训,以此树立“敢闯敢试、宽容失败”的文化导向。
大力支持创业社团发展,引导计算机、经管、设计等不同专业学生组建跨学科团队,通过定期研讨、创意工作坊等形式碰撞思维。常态化举办数字创业沙龙、项目路演会,让学生在展示创意、接受点评的过程中完善方案,形成“人人谈创新、时时思创业”的校园生态,让创业热情在交流中升温,让创新种子在包容中生根。
结语
数字经济浪潮为大学生创业搭建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高校作为创业教育的核心阵地,肩负着为青年创客赋能的重要使命。唯有将教育革新、资源整合与氛围营造三者有机结合,推动创业教育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才能培养出既通晓数字技术又精于商业运作的复合型人才。这不仅能助力大学生在数字浪潮中找准定位、实现自我价值,更能让青春力量融入经济发展大局,为数字经济的持续繁荣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最终实现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的同频共振。
(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