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加快“平急两用”仓储物流建设 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 2025年08月15日

□宋爽

近年来,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物流体系的高效运转成为推动城乡经济融合的关键因素。然而,传统的仓储物流模式往往难以兼顾日常需求和应急保障,导致资源利用率低、响应速度慢等问题。在此背景下,“平急两用”仓储物流以其复合化的功能属性、协同化的配送网络、智能化的管理模式构建了一种在“平时”服务商贸流通,在“急时”迅速转换为应急物资储备和调运的仓储物流新模式,不仅提升了物流体系的韧性,也为城乡经济协同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整合资源分布,优化大仓标准体系建设

“平急两用”仓储物流模式实现了日常服务与应急保障的有机统一。在日常运营中,系统专注于生产生活物资的高效流转;在紧急状态下,则迅速切换为应急物资调度中心。这一双重功能的设计不仅有效解决了传统物流设施利用率低、应急响应慢等痛点,还通过资源集约化利用、响应能力提升和供应链协同优化,构建起更加灵活高效的城乡物流网络,为应对各类突发事件提供了坚实的物流保障基础。

城市应急保障体系建设中,应当立足城市实际需求,系统考量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与结构特征、自然灾害风险等级以及区域协同发展要求等多维因素。通过科学整合现有分散的仓储资源,构建以最优响应时效和最低运营成本为目标的城郊大型仓储网络优化模型,实现应急物资储备的集约化管理和高效调配。

在标准化建设方面,重点要建立统一的“平急转换”技术标准体系,制定智能化设备的双模式切换性能指标,研制关键设备的互联互通强制性国家标准,统一数据接口协议和技术规范。同时,要在现有商品编码体系基础上创新拓展,形成全国统一的物资编码与追溯规则,为应急物资的快速识别、精准调配和全程追溯提供技术支撑,最终实现“一码通行、全国联动”的智能化物资管理体系。

发挥专业优势,加强政企联动管理

在遭遇突发自然事件时,面对显著激增的物资需求和诸多不可控因素,我国在应急物流协调机制中仍存在不足,仅仅依靠单流程的应急物资调配,远远无法满足要求,基于此,依托“平时”专业物流管理及运输能力的社会公司,由“政府搭台”构建一个集物资储备、仓储中转及末端配送为一体的应急保障体系,探索共建共享合作模式,更能满足应急保供需要。

政企双方首先要建立政企契约化管理机制,明确政府征用条件、补偿标准和企业自主运营范围。其次优化应急演练体系,提升实战应对能力。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灾害情景模拟平台,整合历史灾情数据形成案例库,开发可动态调整的应急演练方案,重点检验在真实仓储环境下的物资调配能力。同时设置超常规灾害场景,全面测试应急系统的极限承压水平,确保在极端情况下仍能有效运转。最后构建全过程动态监控机制。运用智能感知与互联技术打造可视化监管平台,实现对物资流转各环节的实时追踪与动态管控。

加大科技支撑,提高物流设施管理水平

现代数字物流技术正深刻重塑物流行业的运作范式和城乡要素的流通模式,大数据分析实现了运力资源的精准匹配、物联网技术构建起全流程的物资追踪体系、人工智能算法优化了配送路径规划,科学技术的综合应用搭建起的智慧化供应链体系,使得“平时”物资从生产端到消费端的全链条管理成为可能,大幅提升了物流系统的智能化水平和效率,成为推动城乡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桥梁。而“平急两用”物流建设也可以借助大数据的精准匹配优势整合产能、运力信息,建成应急物资从生产到使用的全产业链应急物资管理保障数字化平台,实行动态监测和智能调度机制。通过物资库存可视化、运力资源优化配置和跨区域协同联动,形成上下贯通、快速响应的应急保障网络,确保应急物资的精准调配和高效送达。

加大人才培养,构建政策支持与多方协作机制

“平急两用”物流体系的建设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在人才方面,要建立专业化培养体系,提升从业人员数字技能,完善职业发展通道,吸引高素质人才加入。在政府层面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物流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改造,并提供财政补贴或税收优惠。同时,基于企业角度,应积极探索创新模式。此外,行业协会和科研机构可以加强技术研发和标准制定,推动行业规范化发展。只有人才、政策、技术等要素协同发力,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共建共享机制,才能确保“平急两用”物流体系的高效运行,为城乡经济融合发展提供持续发展动力。

“平急两用”仓储物流模式以科技创新为驱动,通过智能化管理平台、物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分析,实现物流资源的动态调配与高效利用,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构建起覆盖广泛、功能复合的现代化物流网络,既满足日常消费配送需求,又能在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等紧急情况下快速转换为应急保障体系。未来,应进一步强化数字技术深度应用,建设智慧物流中枢系统,完善用地、资金等政策支持,激发市场主体参与活力,加强跨领域复合型人才培养,提升专业化运营水平。通过多维度协同创新,推动“平急两用”物流体系向集约化、标准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使其成为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重要纽带,为促进城乡经济协同、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有力的基础设施支撑。

(本文系2024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多元主体协同推进‘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演化博弈研究”课题编号:202403097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石家庄学院)